
Amazon 正式宣布啟動 Fastnet 計劃,這是其首條全資擁有的海底光纖電纜,預定 2028 年投入營運。**這條連接美國馬里蘭州東岸與愛爾蘭科克郡、全長 3,000 英里(4,800 公里)的海底電纜,將超越 Amazon 以往與其他公司共同投資的海底電纜項目。根據 Amazon Web Services 公開資訊,Fastnet 的傳輸容量將超過 320 太比特每秒(Tbps),相當於同時播放 1,250 萬部高清電影或處理數百萬次人工智能訓練任務。這項投資突顯科技巨頭在全球數碼基礎設施競賽中的激烈角逐。
核心事實:從共同投資到獨立掌控的戰略升級
Amazon 此舉標誌著其基礎設施戰略的重要轉變。根據 AWS 核心網絡副總裁 Matt Rehder 在接受 CNBC 採訪時所述,「海底電纜對 AWS 至關重要,對任何跨洋國際連接而言都是如此。」此前,Amazon 曾參與 Jako、Bifrost 和 Havfrue 等多個海底電纜計劃,但這些均為聯合投資性質。Fastnet 則打破這一模式,成為 Amazon 首次獨立承擔的海底光纖工程,反映出該公司對全球網絡自主性的重視。這條電纜的設計容量超過 320 Tbps,可在 3 秒內傳輸整個數碼化美國國會圖書館 3 次。Matt Rehder 進一步強調,衛星連接雖然可行,但因其延遲較高、成本更昂貴,且無法提供客戶和互聯網所需的容量和吞吐量,因此海底光纖仍然是首選方案。這項投資直接應對雲端運算、人工智能和邊緣運算領域對 AWS 日益增長的需求。根據 Amazon 第三季度財報,AWS 業務增長率達 20.2%,創 3 年新高,其中 AI 基礎設施需求成為主要增長動力。
多角度分析:延遲最佳化與金融交易的毫秒戰爭
對 AWS 客戶而言,Fastnet 將顯著降低美東與歐洲資料中心之間的延遲,這對金融交易尤為關鍵。根據歐洲央行經濟研究報告,低延遲與高頻寬可降低跨國交易的固定成本,並減弱距離、資訊不對稱等空間摩擦。金融研究機構指出,最快的跨大西洋交易電纜可在 60 毫秒內在倫敦與紐約之間傳輸市場資料,毫秒級差距往往決定高頻交易演算法的成敗。根據 AWS 全球網絡規劃與收購主任 David Selby 披露,Fastnet 採用先進的光學切換分支單元技術,能夠應對未來拓撲變化需求,特別是為處理不斷增長的 AI 流量負荷而設計。該電纜亦配備了堅固的電纜裝甲和額外的保護鋼線層,以防止自然災害和人為損傷。Amazon 在官方聲明中特別強調,該系統在近岸區域採用「robust armoring」技術,深埋海底以最大程度防止切割。2024 年,AWS 已在 AI 基礎設施上投入逾 3.8 吉瓦(GW)容量,而 Fastnet 正是這一戰略的核心延伸。
全球競爭格局:科技巨頭爭奪海底基礎設施主導權
Amazon Fastnet 計劃的推出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科技巨頭在海底基礎設施領域激烈競爭的縮影。Meta 計劃投資超過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建造 Waterworth 項目,這將成為歷史上最長的海底電纜系統,跨越 50,000 公里,連接美國、印度、南非與巴西等關鍵地區。Google 則已投資超過 30 條全球海底電纜,包括最新宣布的 Sol 系統,連接美國、百慕大、亞速爾群島與西班牙。Microsoft 同樣積極布局海底電纜基礎設施。根據 Future Market Insights 報告,全球海底電纜市場 2025 年市場規模達 309 億美元(約港幣 2,410.2 億元),預計 2035 年將增長至 569 億美元(約港幣 4,438.2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 6.3%。業界人士認為,這些科技巨頭已從「租用網絡」時代邁入「控制速度」時代,建設專有海底基礎設施成為確立數碼主權的戰略選擇。然而,牛津互聯網研究院的研究指出,這種趨勢也引發了政策制定者對數碼基礎設施日益集中化的擔憂。
背景脈絡:海底電纜的脆弱性與韌性需求
海底電纜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全球超過 95% 國際資料與語音通訊依賴這些 scienza 隱形的「數碼動脈」傳輸。然而近年來這些基礎設施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根據 Recorded Future 安全研究報告,2024 年報告的海底電纜事故達 46 宗,創 2013 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較 2023 年的 15 宗劇增。其中最具影響力的 3 宗事故分別發生在紅海、西非與南非。2024 年 2 月,紅海事件損毀 AAE-1、EIG 與 SEACOM 電纜,導致亞洲、歐洲與中東之間 25% 流量中斷。同年 3 月,西非海岸發生岩石滑坡,摧毀 WACS、ACE、MainOne 與 SAT-3 四條電纜,造成至少 16 個中西非國家的網絡中斷,修復成本高達 800 萬美元(約港幣 6,240 萬元)。2024 年 11 月,波羅的海更發生 BCS 東西走廊與 C-Lion1 電纜同時受損事件,引發 NATO 對混合戰爭的擔憂。根據 Submarine Networks 資料,捕魚裝置與船舶錨鏈造成 86% 海底電纜故障。Fastnet 計劃中採取的堅固裝甲設計正是對這些現實威脅的直接回應。
結尾與未來展望
Fastnet 計劃對全球數碼經濟具有深遠影響。 對 Amazon 而言,這象徵從基礎設施消費者向基礎設施擁有者的進化,進而掌握全球資料流動的控制權與定價權。對 AWS 客戶而言,獨有的低延遲通道將成為競爭優勢,尤其對金融交易、AI 應用與實時資料處理業務至關重要。然而,隨著 Meta、Google 與 Microsoft 相繼投入巨資,一個由少數科技巨頭主導的海底基礎設施時代正在成形,這對網絡中立性與數碼自主權帶來新的思考課題。未來 3 年內,Fastnet 與其競爭對手的海底電纜系統能否承載指數級增長的 AI 訓練與部署需求,將成為決定全球雲端競爭格局的關鍵。
資料來源: Amazon Web Services 官方新聞 CNBC – Amazon Building Fastnet Future Market Insights – 海底電纜市場報告 Recorded Future – 海底電纜安全研究 IPTP Networks – 超大規模服務商驅動海底電纜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