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宣布與半導體巨頭 Broadcom 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開發及部署 10 吉瓦 (gigawatts) 的特製 AI 加速器硬件。這項多年期計劃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啟動,預計 2029 年完成,投資規模估計達 3,500 億至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兆至 3.9 兆元),標誌著 AI 產業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此舉是 OpenAI 首次自主設計晶片的重大突破,也顯示科技巨頭正從依賴單一供應商,轉向「垂直整合」的全新戰略佈局。OpenAI 期望將模型訓練經驗直接嵌入硬件架構,解鎖 AI 系統的極限性能。

OpenAI 自研晶片的戰略轉折

ChatGPT 母公司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件革命,從過去完全依賴 Nvidia、AMD 等外部供應商,轉向自主設計專用加速器的混合策略。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強調:「透過創建我們自己的晶片,能將開發前沿模型和產品的經驗直接融入硬件,釋放全新層級的能力與智能。」這種「軟硬一體化」邏輯與 Apple 創建 iPhone 生態系、Microsoft 建構 PC 平台如出一轍,意味著 OpenAI 正試圖掌控從晶片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Broadcom 半導體解決方案集團總裁 Charlie Kawwas 博士表示,特製加速器結合標準化乙太網絡擴展方案,能提供兼具成本與性能優勢的新世代 AI 基礎設施。Broadcom 將負責整合旗下端到端的乙太網、PCIe 及光學連接解決方案,構建完整的加速器機架系統,並部署至 OpenAI 自有設施及合作夥伴的資料中心。這項協議建基於雙方長期共同開發與供應合約,顯示合作關係早已超越單純買賣層級。

晶片軍備競賽背後的供應鏈焦慮

OpenAI 近期簽署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協議,突顯 AI 產業對運算資源的瘋狂渴求已達臨界點。10 月初,OpenAI 宣布向 AMD 採購額外 6 吉瓦晶片,交易金額達數百億美元;9 月,Nvidia 承諾投資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並提供 10 吉瓦硬件容量的意向書;同月傳出與 Oracle 簽訂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的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雖然雙方未正式證實。加上本次與 Broadcom 的 10 吉瓦訂單,OpenAI 在短短一個月內確保的運算容量已達 26 吉瓦,相當於 800 萬個美國家庭的用電量,或胡佛水壩發電量的 5 倍。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指出,Nvidia 已建立 AI 開發的「實質標準框架」,但供應鏈瓶頸迫使 OpenAI 必須分散風險。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 John Villasenor 則認為,Nvidia 從小型初創企業躍升為產業巨擘的地位罕見,但特製晶片浪潮正挑戰其壟斷地位。有媒體引述分析師觀點指,雖然 Microsoft、Meta 等企業過去開發的特製晶片未能超越 Nvidia 性能,但 Broadcom 憑藉 Google Tensor 處理器等成功案例,已在生成式 AI 領域累積數十億美元營收,使其股價自 2022 年底以來飆漲近 6 倍。

產業專家的多維度解讀

Broadcom 行政總裁 Hock Tan 在宣布合作時表示:「與 OpenAI 的協作標誌著追求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關鍵時刻,我們很榮幸能共同部署新世代加速器與網絡系統,為 AI 未來鋪路。」這番發言呼應了他稍早向 CNBC 表示,生成式 AI 將大幅提升全球 GDP 佔比的預測,顯示產業領袖對長期前景的樂觀態度。Broadcom 第三季財報顯示,AI 相關營收達 61 億美元(約港幣 475.8 億元),預計第四季將加速增長至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並已連續 11 季增長。而 2024 財年 AI 總營收更高達 122 億美元(約港幣 951.6 億元)。

然而有分析師警告,Broadcom 對 OpenAI 的豪賭隱含重大風險,因為其增長高度依賴少數超大規模客戶。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則強調多元化策略:「開發自有加速器是更廣泛合作夥伴生態的一部分,所有夥伴都在建立推動 AI 前沿所需的容量。」有專家指出,AI 訓練需數千個 GPU 連續運轉數月,到 2030 至 2035 年,資料中心可能消耗全球 20% 電力,對電網構成巨大壓力。有媒體報導顯示,典型 AI 資料中心耗電量等同 10 萬戶家庭,最大規模的項目更達 20 倍之多,引發環境可持續性的疑慮。

從依賴到自主的產業變革脈絡

回顧 AI 晶片發展史,Nvidia 自 2017 年推出專為深度學習設計的 GPU 後,長期主導訓練與推理市場。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問世引爆運算需求,OpenAI 基礎設施團隊主管 Keith Heyde 透露,公司已完成「徹底的瓶頸分析」,確定需整合電池支援太陽能、改造舊燃氣渦輪機、甚至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堆等多元能源方案。2025 年 1 月 OpenAI 聯手 Oracle 與 SoftBank 啟動 Stargate 計劃,7 月雙方擴大協議至 4.5 吉瓦,整體投資超過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涵蓋德州、新墨西哥州及中西部等 5 個新地點。

AI 加速器與傳統 GPU 的核心差異在於架構改良方向:GPU 保持多用途並行處理能力,支援遊戲、科學運算等廣泛任務;AI 加速器則採用固定功能設計,專注特定 AI 運算,犧牲靈活性以換取推理階段的能效與速度優勢。有技術文獻指出,加速器透過特製硬件路徑減少資料搬移延遲,功耗可降低 50% 以上,但通常需專用工具鏈且成本更高,最適合大規模生產環境部署。Groq 等初創企業推出的語言處理單元 (LPU) 便針對推理作改良,挑戰 Nvidia 與 AMD 的市場佔有率。

對企業決策者的三大啟示

首先,垂直整合正成為 AI 巨頭的必然選擇,但中小企業應審慎評估投資回報率。OpenAI 到 2029 年預計將耗資 1,150 億美元(約港幣 8,970 億元),遠超傳統初創企業的獲利路徑,惟有持續資金流入才能支撐此「瘋狂邏輯」。其次,供應鏈多元化不可或缺。Oracle 部署 5 萬顆 AMD MI450 晶片、Intel 宣布 2026 年推出 Crescent Island GPU,顯示客戶正積極尋找 Nvidia 的替代方案,以避免單點故障風險。第三,能源與可持續性將成為 AI 部署的關鍵限制因素,企業需提前規劃環保資料中心策略,否則可能面臨監管壓力與社會質疑。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已將 Broadcom 信貸評級上調至 A-,認為 AI 動能持續超出預期,預估 2025 財年營收增長 23%。分析師預測 Broadcom 到 2028 年營收將達 1,196 億美元(約港幣 9,328.8 億元)、盈利 508 億美元(約港幣 3,962.4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 25.9%。然而有媒體報導警告,OpenAI 的「超大規模」交易正考驗傳統雲端服務商模式,其建構完整 AI 生態系統的野心,可能重塑整個供應鏈權力結構。未來 3 年,誰能在性能、成本、能效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誰就能在 AGI 時代佔據先機。這場晶片戰爭的最終贏家,或許並非今日的領導者,而是那些敢於打破常規、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挑戰者。

 

資料來源:
OpenAI Official Announcement
Reuters
The New York Times
CNBC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ags : AI 晶片BroadcomNVIDIAOpenAI供應鏈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