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於 10 月 8 日在美國聯邦法院反壟斷聽證會上態度強硬,堅持保留將 YouTube、Google Maps 等熱門服務與 Gemini AI 捆綁銷售的權利,正面回擊美國司法部提出的擴大禁令方案。Google 律師 John Schmidtlein 在法官 Amit Mehta 面前明確指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 Google 在人工智能或應用程式服務市場中具支配地位」。這場法律攻防戰的關鍵在於,法院會否將針對搜尋引擎的反壟斷限制延伸至新興的 AI 領域,這除了決定 Google 的商業策略自由度,更可能重塑整個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本案涉及司法部要求將禁令擴及至 Gemini AI,而 Google 則認為此舉過度干預尚未成熟的 AI 市場。
司法部憂慮:歷史將重演
法官 Mehta 於 2024 年 8 月已裁定 Google 在搜尋引擎與搜尋廣告市場構成非法壟斷,並於 2025 年 9 月 2 日頒布補救措施,禁止 Google 向企業支付費用,換取其搜尋引擎、Chrome 瀏覽器或 Google Play 商店的預設使用權。然而司法部律師 Cameron Gower 在聽證會上提出更深層的擔憂,若不將相同限制適用於 Gemini AI,Google 或會利用現有市場優勢重施故技。審理過程中揭露的證據顯示,Google 對 Android 裝置製造商採取「全有或全無」(all-or-nothing) 策略,強制要求廠商若要使用 Play 商店,便須同時預載近十款 Google 應用程式。這項政策的威力在 Microsoft Surface Duo 案例中表露無遺,該裝置最終被迫內置 Google 搜尋,而非 Microsoft 自家的 Bing 搜尋引擎。司法部擔心 Google 未來可能要求裝置製造商在取得 YouTube 或 Maps 授權前,必須一併安裝 Gemini AI,藉此將搜尋市場的壟斷優勢延伸至 AI 領域。
Google 的防禦論述與產業類比
面對司法部的質疑,Google 提出兩大核心辯護論點。首先,該公司強調 AI 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不應套用針對成熟市場的反壟斷限制。Schmidtlein 律師巧妙地將 Google 的做法與 Microsoft 將 CoPilot AI 內置於 Office 套件相比,試圖證明 AI 捆綁策略屬業界常態。然而這個類比並非毫無破綻,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於 2025 年 9 月迫使 Microsoft 將 Teams 從 Office 365 分拆,要求其提供不含 Teams 的低價版本,並承諾改善與競爭對手的互通性。其次,Google 主張 YouTube 和 Maps 本身並非壟斷產品,因此不應受到與搜尋引擎相同的限制。但市場數據對此論述構成挑戰,YouTube 在 2025 年第二季創造 98 億美元(約港幣 764.4 億元)廣告收入,年增長率達 13%,已超越 Walt Disney Company 所有電視網絡與串流服務的總和。根據 Nielsen 數據,YouTube 連續三個月佔據電視觀看時長的最大份額,達到 12.4%。
AI 市場競爭態勢分析
雖然 Google 宣稱尚未在 AI 市場建立支配地位,但現實競爭格局正快速演變。截至 2025 年 10 月,ChatGPT 以 60.7% 的市場佔有率穩居領先地位,Microsoft Copilot 佔 14.0%,Google Gemini 則以 13.5% 位居第三。然而市場佔有率數據未能完整呈現 Google 的策略優勢,該公司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開始,強制將 YouTube、Maps、Flights 和 Hotels 的公開資料整合至 Gemini 回應中,用戶將無法關閉此功能。這項政策變更緊隨 OpenAI 宣布 ChatGPT 應用程式整合(包括 Spotify 和 YouTube)之後,顯示 AI 助理戰場已從單純的對話能力競爭,轉向生態系統捆綁的全面對抗。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啟動的 AI Edge Gallery 計劃,讓 Android 裝置(全球市佔率 70.93%)能在離線狀態下運行進階 AI 模型。在企業 AI 市場,根據 2025 年 7 月的市場調查,Anthropic 以 32% 位居首位,OpenAI 和 Google 各佔 20%,顯示企業客戶的選擇更為分散。
法律與商業的平衡點
法官 Mehta 在聽證會上表達的核心疑慮,點出了本案的關鍵矛盾:若允許 Google 將 Gemini 作為其他服務的附帶條件,公司或會利用現有市場槓桿不當強化 AI 業務;但若過早介入監管,又可能扼殺創新並阻礙 Google 在 AI 競爭中保持競爭力。Georgetown 大學的反壟斷專家 Kislaya Prasad 指出,Google 每年支付約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給 Apple 等合作夥伴以維持預設搜尋引擎地位,「Google 從未能令人滿意地解釋為何願意支付如此巨額費用」。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 Erik Hovenkamp 和 A. Douglas Melamed 則認為,Mehta 法官的補救措施大體上成功地「量身訂製以符合造成違法的過錯」,尤其是拒絕分拆 Google 的決定顯示了審慎態度。2025 年 9 月的判決要求 Google 向「合格競爭者」提供搜尋索引和用戶互動資料,並公開揭露廣告競價流程的重大變更,由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有效期為六年。這些措施試圖在恢復市場競爭與保護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科技巨頭的未來佈局
對企業決策者而言,本案的發展揭示三大戰略啟示。首先,生態系統捆綁策略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Microsoft 在歐盟的 Teams 分拆案、南韓對 CoPilot 捆綁的調查(後於 2025 年 4 月暫停),以及 Google 的多起反壟斷訴訟,共同勾勒出全球監管趨勢。其次,AI 領域的競爭優勢不再僅取決於模型能力,更在於生態系統整合深度——OpenAI 與 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達成的雲端運算合作協議,以及 OpenAI 計劃於數週內推出的 AI 驅動瀏覽器,都顯示競爭對手願意跨越傳統界線以獲取運算資源和用戶資料。第三,資料存取權正成為新的競爭武器,法院要求 Google 分享搜尋資料的裁決,可能為小型競爭者創造突破規模障礙的機會。然而 Cato 研究所的分析警告,過度激進的補救措施或會損害消費者利益和創新能力。
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
Google 與司法部的對決,本質上是關於如何在保護市場競爭與鼓勵技術創新之間劃定界線的辯論。Mehta 法官預計將於近期就最終裁定內容作出決定,無論結果如何,此案都將成為 AI 時代反壟斷法適用的重要先例。對於依賴 Google 生態系統的企業,現在是時候評估替代方案並分散風險;對於競爭者,資料存取權的開放可能創造前所未有的市場進入機會;而對整個科技產業,這場法律戰將決定未來十年 AI 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否維持平台捆綁策略。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法律框架能否跟上創新步伐,同時確保公平競爭環境,將是監管機構面臨的持續挑戰。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c Times
DLA Piper
Business Standard
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