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既生瑜,何生亮?探討 Web3 與 Generative AI 在未來網絡的角色

(編按:封面圖片以 ChatGPT 撰寫的內容,輸入同屬 OpenAI 旗下繪圖軟件 DallE-2 生成)

過去幾年,一個名叫 Web3 的奇幻世界悄然浮現。這世界充滿著期待,也同時帶著無數的疑慮。在這片未知的領域,擁有著眾多的生靈,追求著各自的夢想。然而,在這片 Web3 大陸上,一個又一個充滿希望的項目在經歷輝煌後,卻也開始走向衰落。像是曾經風靡一時的 STEPN 與 Axie Infinity,都逐漸失去了光彩。即使有港產的 Sandbox 帶來一絲生機,卻依然無法擋住前所未有的資本寒冬席捲整個 Web3 世界。

我就不瞞大家,以上文字是我叫 ChatGPT Plus 寫出來的,它說明了什麼?除了我的懶惰之外,也說明 Generative AI 超卓的語言能力。我的靈感是讀了 WITA 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的《Web3 的代表是 AI,不是區塊鏈》而來。所以我最近認真地跟 Keith 傾過一次,從 Web2 開始到近期的 Generative AI 飛躍發展,嘗試 connecting the dots,討論 Web3 和 Generative AI 未來在互聯網世界的角色。

Web3 的天花板

首先,李勁華有雙重身份,作為創業者,他早於未有 iPhone 時代已推出智能手機軟件(Nokia 陣營),包括手機遊戲、手機網誌,後來 iPad 進入生活,他又涉足電子書出版領域,香港不少出版社的電子出版業務,都有他的參與。另一方面,李勁華又是資深密碼貨幣投資者,很早就開始持有比特幣,基於被定義 Web3 「增長動力」的 DeFi、NFT 以及其他 dApp,他有參與也熟悉。問題是,相比起短時間成功「入屋」的 ChatGPT,我們似乎難以找到任何一項 Web3 應用能夠相提並論,對嗎?

「所以我諗 Web3 可能唔係影響到一般用戶,而只係影響緊某一兩個特定行業,首先係金融服務,即係好似以前一樣咁,去包裝一啲資產,然後可以有獲取利息收入,發售俾人再投資(或投機),屬於金融衍生工具,去到密碼貨幣原理大同小異,甚至可以話,兩者之間係直接互相競爭緊。近年有好多資金入去投資,正正就是 DeFi 這個版塊。」

「至於另一個,就是藝術品收藏市場,只要本身有名氣,並不需要找一間傳統拍賣行,也可以透過區塊鏈發行自己的數碼藝術品,並直接接觸全球的潛在投資者和買家。」

難道沒有其他已經成功的行業,會不會是 Crypto 遊戲呢?但考慮到最受歡迎的 Axie Infinity 本身的遊戲體驗,再加上超過 40% 用戶集中在菲律賓單一國家,並不算真正意義上普及。自從以太坊升級之後,Web3 似乎暫時沒有明顯的新方向,就真的只剩 DeFi 和藝術品市場。

李勁華認為 Elon Musk 想透過 Neuralink 結合人腦電腦,就是想人腦能夠拍住人工智能水平,不致於給比下去。

監管機構黃雀在後

為什麼 Web3 難做到真正意義的普及?其中一個主因,是出於「去中心化系統」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必定不及中心化設計。「對於高階用戶當然不成問題,但如果你問,對於一般人普通用戶,佢地係咪想要去中心化?抑或佢地更想要方便同易用?我諗答案其實呼之欲出。」

此外,正如李勁華所述,此刻最受歡迎的 Web3 項目絕大部分都是 DeFi,包括交易所和金融服務,在 Crypto 寒冬和接二連三的崩盤事件之下,這些「顛覆性產品」早已被各國監管機構盯上,就算是利之在所利字當頭,但想繼續普及的路也絕不易走。

「我覺得 Crypto 世界唔應該有「印美金」這件事,尤其是啲穩定幣,背後支撐的資產根本唔係單純美元,而是其他種類的資產,咁已經有少少虛。再加上監管機構的虎視眈眈,所以 crypto 世界的穩定幣,其實唔可以話完全地穩定。」

「穩定幣的下場,我預測兩個最大可能性:一是被監管機構消滅,或者被監管機構編收,以我所見,兩者正在同時進行,各國 CBDC 電子貨幣的計劃可以說明。再者,我個人認為若有朝一日,由政府推出密碼貨幣錢包,內有政府推出的 CBDC,容許持有人在指定有牌照 DeFi 亦即傳統銀行進行金融服務,屆時才是密碼貨幣「真正落地」嘅時刻。」

既生 Web3,何生 Generative AI?

當 Web3 來到最需要凝聚共識、擴大普及程度的關鍵時刻,偏偏殺出一個在短短 3 個月內突破上億用戶的 ChatGPT,資本市場一來已經緊縮,二來它十分「現實」,其實新聞體媒也是跟一群愛跟風向的動物,換言之,Generative AI 的出現和爆紅,絕對會搶去資本市場和新聞媒體的注意力,使得 Web3 的普及之路更加難走。

讀者們大概都用過,或至少在社交媒體見過 ChatGPT 的 demo 和介面吧。但什麼是 Generative AI(生成式 AI)和它能夠做些什麼?以下用一點點篇幅來簡單說明:

Generative AI 的技術源於 LLM(大型語言和文本圖像模型),而 LLM 始於 2011 年的 Google Brain,最初用於在保留上下文的情況下翻譯單詞。此後,大型語言和文本圖像模型開發者包括 Google(BERT 和 LaMDA)、Facebook(OPT-175B,BlenderBot)和由 Microsoft 投資的 OpenAI(GPT-3 用於文本,DALL-E2 用於圖像,Whisper 用於語音)。

今天的生成式 AI 已能替我們做很多事情,例如生成文本、圖像,包括網誌文章、營銷內容、詩歌和藝術作品(甚至具爭議地贏得比賽)甚至程序代碼。雖然 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早幾天推出 GPT-4 的時候,「帶頭盔」地說「GPT-4 仍然存在缺陷,仍有一些限制,而且在多次反覆使用之後,你會發現它將不及你第一次使用時那麼驚豔。」而且要有效使用生成式 AI,仍需要在過程的開始和結束時涉及人類專家。

所幸是,AI 暫時未能亦不應被允許自行決定行動,但那一天會距離我們會很近還是很遠?我不太清楚。我比較想知道的是,ChatGPT 到底僅僅是一場「虛火」抑或是真切改變世界的範式轉移?

另一個「iPhone moment」

「對於 Generative AI,好多人有個誤解,例如當咗係 Google Search 咁去用,例如好多人開咗戶口第一件事,就係去 search 下自己個名,然後就出咗啲好好笑嘅錯誤嘅資料。」

李勁華認為很多人使用 ChatGPT 的方式不正確,或者用不到它最真正的能力,繼而構成對人工智能的誤解,以為 ChatGPT 「好水皮」。

「其實源於大家誤解咗,ChatGPT 會幫你攞到一啲最準確資訊,其實唔係,一來佢講到明只係去到 2021 年。當年開發 GPT-3 時,只得 40 個人去負責睇啲答案嘅質素,原始資料亦無好完整嘅選項,如果你去問佢,佢會答你睇嘅新聞網站係主流例如 CNN、BBC、NYT、WSJ、Reuters,但世上好多人,根本唔相信以上任何一個網站。」

「講緊只係英文,如果中文就仲衰,因為只係佔 ChatGPT 資料來源 0.099% 比例,解釋咗點解資料未必真確。但若你當佢一個「作文工具」,佢就能夠發揮語言能力嘅優勢,你當佢係一個搜索引擎去用,咁就可能會同期望有所落差。」

換言之 ChatGPT 係不折不扣的聊天大師,但暫時最好不要直接把它當成學者、記者去幫你求真相。

而根據 Nvidia 黃仁勳的形容,人工智能技術今天已呈現出另一個「iPhone moment」。要知道,世界有了 iPhone 以後的變化十分誇張,我們應該怎樣預期未來幾年的工作和生活,Generative AI 真的可以相提並論?

Google 是否下一個 Yahoo!

「Generative AI 最起碼會改變我地工作習慣,有好多工序會俾晒佢做,3-5 年之後,我地現今嘅工作模式,好有可能同今天已經完全唔同,真係一個好大嘅衝擊同轉變,真係。一個 Siri 應該做到嘅嘢,而家由 ChatGPT 做到晒。」

Apple 早於上世紀 80 年代,已有虛擬助手的構想,後來以 Siri 形式出現,推出以來算十分普及,但用戶的印象是「又是那把不夠聰明的機械聲音」。我問李勁華,既然 LLM 的始作俑者是 Google,蘋果的 Siri 又早已推出,坐擁寶貴大數據資產(其實 Facebook 又何嘗不是),為什麼最終「跑出」竟然會是 OpenAI?

「GPT-4 對於 Google 而言其實係「雕蟲小技」,技術上 Google 早已經有,至於專做 AI 嘅學者,其實睇唔起 ChatGPT。Facebook 同 Microsoft 都放過同類產品出嚟,只係作為科技巨頭,無膽量堅持放任 AI 亂答問題的後果,於是早早回收。OpenAI 做得好之處,係無論用戶如何去挑戰佢,依然有個基本底線,唔會講出太離譜內容。」

「其實世界對 Google 好唔「公道」,Google 揾出嚟嘅嘢一定啱,係我地嘅印像,所以如果由 Google 推出類似服務,真係好難夾返 Google 本身定位,所以佢至一直都無推出。至於由 Microsoft Bing 或者由 OpenAI 推出,當然無問題,因為本來都唔係多人用。其實 Google 最唔抵嘅係,今天 OpenAI 種出嚟嘅成果,Google 其實當初有份研發,好多人工智能方面研究,以前都係 Google 公佈出嚟。我相信 Google 一定有更利害的 AI 軍備,所以嚟緊真係一場軍備競賽。」

Web3 最後希望:Elon Musk

印像中聽過這句說話,「一項科技要顛覆和改變世界,必須要大大提升人類對於能量或訊息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前,由蒸汽機開始,到珍妮紡紗機,到核聚變、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全部附合以上這講法。偏偏 Web3 區塊鏈標榜去中心化,不能夠稱得上吻合,相反 Generative AI 更能無縫接軌。

除了改變工作方式之外,Generative AI 未來可能對教育、醫療、娛樂等多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在教育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醫療上,可以協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娛樂上,可以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遊戲、影視作品等。當然也伴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AI 生成的虛假信息,加上 AI 技術的不透明性,也可能引發公眾的擔憂和恐懼。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 Web3 ,及其命運共同體密碼貨幣的未來,是否又相對變得十分悲觀?

「我們的最後希望或者係 Elon Musk 同埋 Twitter。以 Elon Musk 出道之作 Paypal 同佢多年經驗,要將 Twitter 變成去中心化的金融機構,本身並非無條件去實現。」李勁華這樣分析。

「如果 Twitter 宣佈率先使用,App 本身就內建密碼貨幣錢包,件事即刻變得更加順理成章,Web3 及其 dApp 仍有機會走向普及之路。」

最有趣是,Elon Musk 本身也是 OpenAI 的主要批評者,認為 OpenAI 最大問題在於「並唔 Open」,例如用戶不知道運作原理。

「以 GPT-4 為例,那份 98 頁紙 paper 最後亦有警告,人工智能去到到最後,有「爭取權力」傾向,它想要更多資源同權力,以便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這是真的,而世人又不知道 OpenAI 怎樣運作,會唔會最後真係出現電影「智能叛變」的劇情?」

跟首段一樣,我叫 ChatGPT為文章寫作一個可能的終局:

「在這片看似悲觀的土地上,還有一些堅定的靈魂依然期待著那個遲遲未出現的奇蹟。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希望,終將迎來黎明的曙光,那時,Web3世界的音樂椅遊戲將不再是一場落幕的悲歌。」

尹思哲

訪問內容

 

 

Tags : ChatGPTweb3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