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專題特寫

共享工作空間遍地開花 如何引領 IT 創業走向成功?

近年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如雨後春筍般愈開愈多,據統計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由 2009 年的 1 個,颷升至 2014 年的 22 個。共享工作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成本低廉、自由度高的工作環璄,更為創業者創造了可更易於交流溝通的生態環境。今次 Unwire.pro 訪問了一些本地的共享工作空間,看一下他們是怎看這股風氣的。

unwire006

 

香港創業生態錄得近三倍增長

Google 去年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合辦 Google EYE 年輕創業家計劃,早前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便聯同 Google 發表了一項針對香港創業生態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本港的創業基地、創業加速器及孵化器、資金提供者和大學支援持續增加的環境下,香港的創業生態系統自 2009 年起錄得近 300% 的增長。

區玉輝教授指出,香港的創業生態比 09 年有很大的改善,背後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其中一個因素便是共享工作空間的增長。他引述數據指出,共享工作空間的數目由 09 年的 1 個颷升至 2014 年的 22 個;創業加速器及孵化器由 6 個增加至 16 個;知識提供者及資金提供者的數目分別有多於兩倍(由 14 增加至 37)和接近三倍(由 16 增加至 42)的升幅。

由於九成創業者都缺乏充足資金,能為他們節省租務支出的共享工作空間,便成為一個匯聚創業者的平台。區玉輝教授表示,不同團體提供的一系列創業支援,包括共同工作空間、資金和知識提供者及政府創業計劃等不斷增加,令香港整個創業的生態系統日漸成形,年輕人因此對創業的前境更為樂觀。

unwire001

 

開放空間特性跟商務中心不同

共享工作空間的概念起源於美國,第一所共同工作空間成立於三藩市,目前全美在三藩市最多,IT 創業基地的矽谷也不少。根據共用工作空間網絡組織 Deskwanted 的統計,去年全球 80 個國家共同工作空間達 2,498 所,較三年前的 2010 年僅 600 所急升 3 倍。

所謂的共享工作空間,其實跟以前一般人認識的商務中心(Business Centre)有點相似,但其實卻又有所不同。像酒店、機場一類場所都有提供「商務中心」給商務旅客付費使用,而這類「商務中心」後來獨立出來,在銅鑼灣、中環、尖沙咀等商業地區都有開設,提供小型辦公室、共用會議室、共用辦公室器材等。香港不少工廠大廈亦有一些單位被裝修為「商務中心」,但性質比較像是分間單位,很少共用元素。

而共享工作空間則是由外國傳入的嶄新概念,它比商務中心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讓沒有辦公室的人士,例如自由工作者或是開業資金不足的新創公司,租用開放式的工作間的辦公桌工作,並會提供共用辦公設施如電源、Wi-Fi、茶水間、會議室等。

共享工作空間另一特性是開放空間,除非是酒店、機場一類公共場所,一般坊間的商務中心很少共用空間的元素,租戶往往只會在獨立的空間中工作,很少會有互相交流的機會。而共享工作空間則強調租戶之間的交流互動,因此除了有開放式工作空間外,還會定期舉行一些活動讓租戶之間、和其他訪客之間做交流,希望能產生更多「化學效應」,激發更多新的想法。

 

在 SOHO 和昂貴辦公室之間提供選擇

在租金高昂、家中空間有限的香港,共享工作空間的模式不失為踏出創業第一步的選擇。相較於歐美的創業風氣盛行,共享工作空間在亞洲的發展步伐相對緩慢,全亞洲只佔 245 個,半數出現在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上海等地也在近年興起。據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數據,香港共享工作空間的數目由 09 年的 1 個颷升至 2014 年的 22 個,五年間大幅增長。

在以前,低成本創業和個人工作者都會採用俗稱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自家工作模式,香港其中一間知名 Startup 公司 9gag,創辦人 Ray 和 Chris 兩兄弟在開站之初,就是在自己屯門家中創業。但這種 SOHO 工作模式有很多限制,甚至還會影響士氣。本身在銅鑼灣開設上樓 Cafe 的江鋒(Mark),早前也進軍共享工作空間的業務,原來是因為看到在 Cafe 的流動工作者的特別需求。

「我看到很多流動工作者和創業者都在 Cafe、星巴克工作,但這些始終是公共空間,不僅環境很吵,若想離座往洗手間又會擔心財物被偷,人多時佔不到電源位置更是常見。」開設 Thinkaholic 的江鋒表示:「而在自己家中工作雖然沒有這些問題,但就很容易會分心,而且缺乏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往往會錯失本來可能接觸到的工作機會。」

unwire002

 

全新工作模式豈止於租金便宜

「 Co-working Space 對創業者而言並不僅限於一個租金便宜的工作空間,而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江鋒解釋:「即使你便宜租用工廠的商務中心,但卻只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在共享工作空間,不同工作性質的租戶可以互相交流,從而產生更多的合作機會,也有助點子想法的激盪,產生新的協同效應,這是關起門工作的環境所做不到的。」

他認為共享工作空間的終極模式就像坊間的健身室,你只要付費有了會籍,就可在不同的工作間辦公,因為流動工作者往往不需要固定的工作空間,彈性的工作地點也能增加更多與人合作的機會。「Startup 其實最需要的是人脈,租金便宜之餘,也能促進交流的共享工作空間對創業者有很大幫助。」他說。

除了 Thinkaholic,香港有很多共享工作空間在近年開業,比較有名的有浩觀(CoCoon)、好地方等。由於共享工作空間的概念是由外國傳入,因此不少香港早期創立的都是由外國人,或是外流回港的香港人開設,如浩觀便是外流回港的 MaBelle 太子爺馬衡有份創辦。江鋒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純由香港華人組成的共享工作空間生態,把這種概念更植根於非英語的創業和流動工作者圈子。

0d3b9fd2b04aaab9297e984a1775055c

 

數碼港是共享工作空間重要推手

前面提到,Co-working Space 概念來自外國,而香港最元祖的共享工作空間就不能不提數碼港。由於外國不少 IT 公司都以共享工作空間的方式開展業務,因此很多外國人來港創業,或是外國公司來港建立初步據點時,都會先考慮以租用共享工作空間的方式。一來租金成本相對低,另一方面由於共享工作空間大多位處於商業中心區域,也比較接近外國僑民的生活圈子,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數碼港在 09 年開設首間 Smart-Space 時著眼的也是這一點。數碼港營運總監麥傑夫(Mark O.Clift)表示,數碼港開辦首間 Smart-Space 時是為了照顧一些有意在港建立據點的外國公司,而本地新創公司後來亦成為重要的客戶。

據數碼港提供的數字,合共五期的 Smart-Space 現共有約160家用戶,當中約 63% 為本地公司,37% 為外地公司。它們主要從事軟件或流動程式應用開發、電子商貿、數碼娛樂以及多媒體應用等。由 09 年開設第一間開始,最新擴建的 Smart-Space 3F 已是第五期,平均每年就開設新一期,目標希望在今年底達到 200 家租戶。

unwire003

 

冀成為一個小型的矽谷生態環境

由於數碼港本身已有創業培育計劃,該計劃本身已提供了數碼港的辦公室空間,因此 Smart-Space 目標的客戶仍是外國來港建立據點的公司為主,不過亦有不少由創業培育計劃畢業的新創公司都繼續租用數碼港的辦公室。

Mark O.Clift 表示數碼港並不會把坊間的其他共享工作空間視為競爭者,一來他們是公營機構而非商業機構,另一方面數碼港是希望為香港打造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其他共享工作空間是整個創業生態圈的一部分,愈來愈多、愈做愈好的共享工作空間是好事,並不會視為競爭者。

Mark O.Clift 認為數碼港 Smart-Space 跟其他共享工作空間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提供了很大的生態環境。他指出,矽谷的成功正在於提供了一個能讓不同創意互相交流的環境,而數碼港的角色就像一個小型的矽谷,為新創公司提供一個開放討論、互相交流的環境。

而這環境的成員更包括了來自全球的其他大中小型 IT 公司,包括 Microsoft、IBM、Cisco 等公司都在數碼港有據點。換言之在數碼港的新創公司,會比在其他共享工作空間的落腳的公司更容易接觸到外國的發展機會。再加上數碼港會為租戶提供不同的交流活動,如到矽谷的交流團、創投公司的仲介等,所以他推薦香港的創業者多考慮數碼港的服務。

unwire004

 

Tags : Acceleratorccmfco-working spaceCyberportincubationsmart-spacestartup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