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七) – 把握金融監管科技的契機 by Dr. Winnie Tang on 20 五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RegTech 香港具有豐富的金融經驗,對國際法規和監管要求有透徹理解,更擁有大中華地利,各種有利條件已為發展 RegTech 平台作好基礎。而且,香港的金融人才充沛,若能滙聚內地優質的科技人才,有望能在 RegTech 範疇上獲得有利發展。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六) – 發展金融監管科技刻不容緩 by Dr. Winnie Tang on 14 五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FinTech RegTech 香港正奮力發展金融科技,應該重視 RegTech 角色,善用 RegTech 作出可靠的偵測及評估,防範欺詐事件發生。這樣既能保障市民的財產,又能夠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業界也起著正面推動作用。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善用平台進行數碼化轉型 by Columnist on 29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基於多種難以抗拒的誘因,各行業已全面進行數碼化轉型:使企業能開拓新的收入來源、轉變業務模式及保持靈活。根據A.T. Kearney報道,預計至2025年,東南亞採用的數碼化產品及服務將為該區額外帶來 1 兆美元的GDP ,包括投資在策略性技術解決方案以擴大消費者範圍、收購及提升整體營運的等企業。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在持續連接的世界,任何企業都可以成為通訊服務供應商 by Columnist on 29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Tata Communications 數碼經濟已經為企業和人們的營運和互動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如今,流動平台提供了豐富的體驗,包括社交網絡、鄰近和定位服務、即時通訊、富媒體(Rich Media)、認證服務和付款工具。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五) – 建構智慧城市的群眾力量 by Dr. Winnie Tang on 29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smart city 建構智慧城市,除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政府在推動智慧城市不遺餘力,除成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又計劃檢討窒礙創科的法例,並於落馬洲河套地區規劃「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成為本地最大型創新及科技中心。然而,要持續發展智慧城市,便需要市民大眾的參與。 read mor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四) – 有助創科的平台 by Elliott Leung on 22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中國銳意發展金融科技,成績彪炳, 顧問公司 KPMG 的全球50大金融科技企業中,頭3名亦是來自中國。香港作為中國的領航城市,自然也要為發展金融科技給力。 read mor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三)–完善產業鏈 推動創科界發展 by Elliott Leung on 15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財政司司長早前宣佈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撥款超過500億去發展創新科技,以透過不同資助計劃,支援本地的應用研發工作及創科項目。除了政府帶頭外,在創科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並建立完善產業鏈,即連結初創及投資者,對整體創科界的發展亦同樣重要。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資訊保安 坐言起行加強數據監管:網絡安全四步曲 by Columnist on 15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資訊保安 at&t GDPR AT&T 大中華區安全總監 Sharon Chan 指出,因應著中國和歐盟正加強網路及數據私隱度的監控力度,在亞洲營運的公司必需因時制宜訂制出相關的網絡安全政策和流程。 read mor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鄧淑明博士「浪遊 IT 世界」】創科之路 (二) – 善用豐厚盈餘 發展創科4方向 by Dr. Winnie Tang on 8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科技專欄 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對資訊科技業的著筆不少,再一步顯示政府推進創科發展的決心。不過,如何能善用五百多億元的款項,推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我有四個建議。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從企業文化保障資訊安全及創新能力 by Columnist on 7 四月, 2018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冒起加上網絡犯罪產業化,令企業面對的資訊安全挑戰日益嚴峻。有相關研究指出亞洲企業一般對比其他地區需要多1.7倍時間來發現資安漏洞。當數據受到攻擊時,大多數公司都只會透過內部資源控制情況。以香港為例,由於大部份公司在受到資訊攻擊時毋須向執法部門通報,因而削弱了執法能力,無助提升資訊安全信息交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