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周的熱鬧與冷思考:香港 Web3 與 AI 發展 數據基建是最大挑戰

香港金融科技周早前結束,業界精英及政府官員對前景感到樂觀。今年焦點落在 Web3 與人工智能(AI)在金融領域深度融合,當中香港在數碼資產領域展現的決心最受關注。

數碼港元與真實世界資產成焦點

綜合媒體報導,本屆金融科技周亮點集中在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主導的數碼港元(e-HKD)試點計劃,以及推動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報導聚焦金管局總裁余偉文發言,強調香港正積極探索穩定幣監管框架,並完成多個數碼港元用例測試,涵蓋實體支付、可編程支付及資產代幣化結算等場景。當中「Project Ensemble」項目旨在建立支援 RWA 代幣化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被視為香港搶佔下一代金融市場核心地位的戰略佈局。報導描繪出香港不單要成為虛擬資產交易中心,更期望能成為資產數碼化的發行與結算中心。

雖然政策層面釋放積極擁抱 Web3 訊號,但香港在最核心的數據基建步伐緩慢,或成制約宏大藍圖實現的關鍵瓶頸。

數據基石缺失成隱憂

願景要實行,離不開堅實底層支撐。香港在幾個關鍵領域滯後,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是個人資料保護法規滯後,動搖創新信任基石。在數據成為核心資產的當下,香港現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面對 AI 和 Web3 應用時顯得力不從心。近年從旅遊公司到電訊巨頭,甚至數碼港均發生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暴露現行法規在罰則威懾力、企業數據安全責任要求上不足。當 AI 應用需要海量數據訓練模型,若市民因擔憂私隱外洩而缺乏信任,將不願授權數據使用,直接窒礙依賴數據餵養的 AI 金融創新。

其次是公共數據開放缺位,導致創新缺乏「燃料」。政府與公共機構掌握的數據是訓練 AI 模型、激發創新寶貴資源,惟香港至今未建立系統性公開數據(Open Data)策略。「資料一線通」(data.gov.hk)平台雖然運行多年,但數據質素、更新頻率及實用性一直備受詬病,許多關鍵數據集如實時交通、詳細城市規劃數據未有開放,或格式陳舊難以被機器直接讀取利用。反觀倫敦交通局(TfL)早年向公眾開放實時交通數據 API,催生 Citymapper 等成功交通應用程式,改善市民生活之餘亦創造巨大經濟價值。這種對比突顯香港在釋放公共數據潛力上猶豫不決。

再者是開放銀行政策遲緩,令金融科技生態系統難以形成。相比英國、新加坡等競爭對手早已大力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香港進展相對保守。金管局自 2018 年起推動「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框架」,至今主要停留在產品資訊查詢等淺層階段,涉及交易及賬戶數據共享的深層次開放進展緩慢。這導致香港市場難以出現如英國 Plaid 或瑞典 Tink 等數據聚合服務商。這類公司是開放銀行生態核心,透過連接不同銀行 API,讓用戶能在一個應用程式管理所有賬戶、獲得財務建議或申請貸款,極大激發金融科技活力。缺乏這些公司,香港金融數據依然分割在各大銀行體系內,難以談論金融科技生態創新。

外部競爭加劇不進則退

當香港還在為數據基建滯後苦惱,全球監管競賽已白熱化。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預計明年全面實施,美國《指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 Act)亦在推進,共同為全球虛擬資產市場樹立新監管標準。若香港未能迅速在數據治理及基礎設施追上,除可能錯失吸引全球頂尖 Web3 企業黃金機會,更可能在未來全球數碼金融體系邊緣化。

完善數據基建成關鍵

金融科技周熱鬧景象令人鼓舞,但必須認清事實:若想將合規穩定幣、RWA 潛力轉化為實質經濟動能,必須立刻著手修補數據基礎建設短板。業界呼籲監管機構與政府拿出更大決心,參考具體案例經驗,加快推動個人資料保護法現代化、制定並落實真正公共數據開放策略,果斷推行更深層次開放銀行政策。唯有如此香港才能抓住機遇,在下一代金融革命穩固樞紐作用。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Tags : fintech weekHKMAOpen BankingRWAweb3
陳家豪

The author 陳家豪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