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日本動畫產業面臨生存危機:中國高性價比衝擊下的轉型挑戰


日本動畫產業面臨生存危機:中國高性價比衝擊下的轉型挑戰

日本動畫產業正站在歷史轉折點。雖然 2023 年市場規模達 3.3 兆日圓(約港幣 1,650 億元)、海外市場貢獻超過 50%,但日本情報法制研究所(JILIS)10 月底舉辦的專題研討會卻揭露一個驚人事實:約 70% 的商業動畫作品最終面臨虧損,而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高性價比競爭,正威脅著日本動畫「世界第一」的地位。這場由日本動畫協會理事入江武彥、新潟大學教授鈴木正朝等專家出席的研討會,除了討論產業規模擴張背後的結構性危機,更警告若不及時改革,日本動畫可能重蹈手遊產業覆轍——昔日領先全球的日本手遊廠商,如今已在全球市場被中韓企業全面超越。

海外市場撐起半壁江山 中國成最大金主

根據日本動畫協會《2024 動畫產業報告》,2023 年日本動畫市場總規模達 3 兆 3,465 億日圓(約港幣 1,673.25 億元),其中海外市場貢獻 1 兆 7,222 億日圓(約港幣 861.1 億元),佔比超過 51%。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已成為最大海外市場,市場佔有率遠超北美地區——美國與北美僅佔約一成。日本政府也看準此趨勢,將內容產業列為繼汽車之後的國家重點出口產業,並計劃在 2033 年前讓產值突破 20 兆日圓(約港幣 1 兆元)。然而這個看似亮麗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業界長年未解的結構性問題。

2025 年 1 月至 9 月期間,倒閉、休業或解散的動畫製作公司共有 8 家,這已是連續第三年呈現增加趨勢,全年預估將與 2018 年史上最多的 16 家持平。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次不只下游的二次外包公司,連直接接下動畫製作委託的「元請」或「總包」公司也接連倒閉。

製作委員會制度成雙面刃 創作者淪為弱勢

日本動畫產業的核心矛盾,源於行之有年的「製作委員會制度」。這個由多家企業共同出資、分攤風險的模式,原本是為了降低單一企業的投資風險,但如今卻成為壓垮創作者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製作委員會按照投資比例劃分項目收益,而日本動畫公司一般沒有足夠資本參與投資,只能作為動畫製作承包商間接參與,僅能通過光碟銷售獲得收益。一般而言,一集動畫的製作費約 1,500 萬日圓(約港幣 75 萬元),一季 13 集便需要 2 億日圓(約港幣 1,000 萬元)左右。然而不管作品是大受歡迎或乏人問津,不管是賺是賠,都不再與作者或動畫製作公司有關。

這種「製作單價固定、利潤與創作者無關」的結構,導致制作公司收益有限,難以向創作團隊進行充分利益分配。更嚴重的是,Netflix、Amazon Prime、Disney+ 等全球流媒體平台的崛起,使日方在版權談判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這些平台往往以「買斷」方式取得獨家版權,動畫製作方無法從後續的訂閱收益中分享收益。

人才流失成致命傷 新人月薪難維生計

動畫產業還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原畫師等基層創作者薪酬偏低,新人原畫單張報酬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這已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根據日本媒體 PRESIDENT Online 的報導,中國杭州的動畫師平均月入可達 17 萬至 25 萬日圓(約港幣 HK$8,500 至 HK$12,500),而日本動畫製作公司新人每月僅能獲得 17 萬 5 千日圓(約港幣 HK$8,750),已經是高於日本動畫師平均月入的水準。更有日本動畫師指出,中國企業往往以更高的金額吸引日本動畫師接案,原畫單價甚至高出日本一倍。

這種待遇差距導致動畫製作周期顯著延長,部分新作交付期已排至 2027-2030 年。到了 2025 年秋季,原定開播的多部動畫紛紛宣布延期,「動畫人力嚴重短缺」的問題徹底浮上檯面。像今年 7 月破產的札幌公司「EKACHI EPILKA」、2024 年 6 月破產的「FIVE」,以及因《恰如細語般的戀歌》延期放送而引起關注的「Cloud Hearts」等,都是因為資金與人力問題而退出市場。專家建議參考法國資格認證制度,建立動畫師技能等級體系,並通過大幅提升原畫單價等措施改善待遇。然而在製作委員會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這些建議能否落實仍是未知數。

中國動畫來勢洶洶 性價比優勢威脅日本地位

研討會特別關注到中國 CG 動畫品質的快速提升,認為其已達到與日本動畫媲美的水準。2024 年中國全年累計在播動畫番劇超 140 部,與 2023 年基本持平,尤其是 3D 動畫品質提升肉眼可見。像《斬神之凡尘神域》《牧神記》《劍來》等作品,除了在美術和畫面效果上有所突破,更開始關注劇情設計、故事節奏、聲音蒙太奇、鏡頭語言等專業層面。更關鍵的是,中國動畫產業擁有龐大的市場基礎。全國動畫相關企業已超過 19.8 萬家,泛二次元用戶規模接近 5.8 億,核心用戶超過 1.2 億,泛二次元周邊市場規模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6,521 億元(約港幣 7,042.7 億元)。《哪吒 2》等作品在 2025 年的票房成功,更為整個動畫行業帶來信心。

專家警告,若中國和東南亞動畫工作室憑藉更優性價比直接承接 Netflix、Amazon Prime 等國際平台訂單,日本動畫產業可能重蹈手游產業覆轍。數據顯示,2025 年日本手遊內購收入雖高達 110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但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已被中韓企業瓜分。日本(52%)和韓國(67%)的玩家通常專注於 1 至 3 款核心遊戲,而中國手遊廠商憑藉更具競爭力的定價和創新玩法,已經在全球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改革刻不容緩 日本動畫需要全面升級

研討會專家強調,日本動畫若想維持其國際優勢,必須從多個層面進行改革:提高製作費用:目前一集動畫 1,500 萬日圓(約港幣 75 萬元)的製作費已無法支撐高品質製作需求,業界呼籲大幅提升製作預算,讓製作公司有餘力投資技術升級和人才培育。改善創作者待遇:建立動畫師技能等級體系,提升原畫單價,確保基層創作者能獲得合理報酬。目前 45.2% 的日本動畫公司已與海外企業有業務往來,比 2023 年的 40.8% 提升不少,顯示人力短缺問題已迫使業界尋求海外支援。強化製作體制:推動「內製化」轉型,減少對外包的依賴,建立更穩定的製作團隊。同時引入 AI 技術加速工業化過程,例如 AI 輔助的群集動畫生成效率有望提升 50% 以上,布料解算等複雜工序可能從數週壓縮至數天。

建立更強的海外版權談判能力:面對 Netflix、Amazon Prime 等全球流媒體平台,日本動畫業界需要團結起來,爭取更有利的版權分配條款,避免淪為「內容供應商」而無法享受作品成功後的長期收益。在中國動畫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日本動畫「世界第一地位」已不再穩固。

資料來源:玩具人Nippon.comETtoday遊戲雲靠譜二次元人民網

Tags : Netflix人才流失動畫產業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