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Meta 財報從「元宇宙」到「超級智慧」轉向: 運算能力成為新戰場


Meta 財報從「元宇宙」到「超級智慧」轉向: 運算能力成為新戰場

Meta 在 2025 年第三季財報電話會議上出奇的沉默,正重新定義這家社群媒體巨擘的未來方向。CEO Mark Zuckerberg 在會議中完全未提及「元宇宙」一詞,與三年前同期提及 8 次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戰略轉折並非放棄,而是優先次序的重組 — 技術長 Andrew Bosworth 明確指出,元宇宙工作的優先順序保持不變,但現在真正佔據舞台中心的是「運算能力」(Compute)、「AI 基礎設施」與「新穎」研究。

 

核心事實:運算能力的新貨幣

Meta 在 Q3 財報會議上的語言演變,構成轉型的最直接證據。Mark Zuckerberg 提及「運算」一詞 14 次,CFO Susan Li 則提了 8 次,而「基礎設施」和「容量」分別被提及 12 次。相比之下,「元宇宙」、「VR 平台 Horizon」等曾經的優先項目完全從高管話語中消失。根據 Meta 官方公告,公司已將 2025 年資本支出指引上調至 70 億至 72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至 561.6 億元),較上一季度的 66 億至 72 億美元(約港幣 514.8 億至 561.6 億元)區間提高了底線,而 2026 年的支出將「顯著高於」2025 年。

這一軍事級別部署背後,是 Meta 對 AI 基礎設施優先地位的根本性重新評估。Meta 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啟動約 1GW 運算能力,GPU 總數超過 130 萬單位,這套數據基礎設施將支援公司「超級智慧實驗室」的模型訓練。根據 eMarketer 分析師 Minda Smiley 的觀察,Meta 這一轉向不只是技術優先級調整,更代表企業品牌的根本性改組—從「引領虛擬世界」轉向「主導 AI 前沿」。

多角度分析:高風險的雙重困境

Meta 的運算能力投資策略面臨多個層面的質疑。Bain & Company 研究指出,假設全球 AI 數據中心 2025 年資本支出為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按照 3-5 年的晶片折舊週期計算,累積年度折舊負擔已達約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元),而當前全球超大規模企業 AI 相關收入僅為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0 億至 1,560 億元),形成 2:1 虧損比例。Meta 情況更為嚴峻—目前 AI 基礎設施未產生任何直接營收,但年度折舊負擔預計達 220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而其整個實際 AI 相關業務營收為零。

Meta 領導層對此採取了進攻性論證策略。Mark Zuckerberg 在財報會議上強調,公司重複使用「新穎」(Novel) 一詞 7 次,強調對突破性研究的執著—若超級智慧提前到來,Meta 提前投資將帶來「代際範式轉變」的先發優勢;若來遲,公司可將過度產能「折舊吸收」數年,同時加速核心廣告業務。這一「雙重保險」敘事在華爾街獲得有限共鳴。

背景脈絡:Meta 向 AI 基礎設施優先轉向

Meta 向 AI 基礎設施的優先轉向,必須放在 Reality Labs 五年來 700 億美元(約港幣 5,460 億元)虧損的背景中理解。2020 年初,Mark Zuckerberg 將元宇宙視為 Meta 的未來,當時財報會議充斥著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願景。到 2025 年,Reality Labs Q3 虧損仍達 44 億美元(約港幣 343.2 億元),累計虧損超 700 億美元(約港幣 5,460 億元),而新產品推出速度放緩。

相比之下,AI 眼鏡業務(Ray-Ban 和 Oakley 系列)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eMarketer 分析師 Jasmine Enberg 指出,「投資者之所以容忍 Reality Labs 虧損,是因為 Meta 核心廣告業務強勁有力」。Meta 於 6 月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MSL),聘用 Scale AI 創辦人兼 CEO Alexandr Wang 擔任首席 AI 官,並網羅 GitHub 前 CEO Nat Friedman。根據 CNBC 報導,Meta 開出高達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簽約獎金搶人,遠超業界慣例,引發 OpenAI CEO Sam Altman 公開批評。

行業競爭態勢的新格局

Meta 的 70 億至 72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至 561.6 億元)年度資本支出,雖然龐大,卻已非業界最高。Amazon 在 Q3 2025 宣佈 2025 年整體資本支出達 125 億美元(約港幣 975 億元),Google 在同期宣佈單季度資本支出達 240 億美元(約港幣 1,872 億元),Microsoft 財年資本支出預計達 88 億美元(約港幣 686.4 億元)。Meta 在 Big Tech AI 軍備競賽中的相對位置面臨重新評估。

彭博社報導稱,Amazon 資本支出之所以贏得華爾街掌聲,在於 AWS 雲端服務已實現可持續營收模式—AWS Q3 2025 季度收入達 330 億美元(約港幣 2,574 億元),未來可直接將基礎設施支出變現;而 Google 雖然資本支出成長率最高,但其 TPU 晶片與內部需求高度整合,大部分投資用於自身模型訓練和廣告系統最佳化,而非對外變現。Meta 困境在於:運算能力投資未能尋得 AWS 模式的直接變現路徑,卻又不如 Google 那樣能立即強化核心廣告變現能力。

結論:風險與機遇的分水嶺

Meta 內部備忘錄顯示,元宇宙工作仍是「全公司優先事項」,但其優先次序已被 AI 基礎設施超越。對企業而言,這場賭注關鍵風險在於 2026-2027 年間能否將運算能力轉化為可衡量的營收增量;對投資者而言,關鍵問題是 Meta 廣告業務增長是否足以吸收預計達 120 億至 130 億美元(約港幣 936 億至 1,014 億元)年度的 AI 基礎設施折舊成本。一旦廣告業務增長放緩或市場對 AI ROI 的信心動搖,Meta 將面臨自由現金流惡化的風險。

未來一年,投資者應密切關注:第一,Meta 2026 年廣告業務實際增長率與 AI 驅動的邊際貢獻度;第二,超級智慧實驗室在 Llama 系列模型及自研晶片上的技術進展;第三,公司對 Reality Labs 虧損的態度是否進一步轉向—是否將更多資源從 VR/AR 轉移至 AI 基礎設施。

 

資料來源: Meta官方投資者關係 Business Insider – Q3財報分析 Calcalis Tech – Zuckerberg超級智慧願景 Investing.com – Amazon vs Meta經濟學對比 eMarketer – Meta AI戰略分析

 

Tags : aiMeta人工智能元宇宙財報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