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機械人科技

Uber 聯手 Nvidia 建 10 萬輛自駕車隊:運輸業變革加速 職業司機飯碗岌岌可危


Uber 聯手 Nvidia 建 10 萬輛自駕車隊:運輸業變革加速 職業司機飯碗岌岌可危

全球最大叫車平台 Uber 與晶片巨頭 Nvidia 宣布攜手創建史上最大規模的自動駕駛車隊,計劃從 2027 年起部署多達 10 萬輛 Level 4 自駕計程車。這項合作整合了 Nvidia 最新發布的 Drive AGX Hyperion 10 運算平台與 Drive AV 軟件,並由跨國汽車製造商 Stellantis 提供首批至少 5,000 輛車輛,更攜手鴻海(Foxconn)進行電子系統整合。此舉標誌著無人計程車從科幻概念邁向商業規模化的關鍵轉折點,同時也為全球數百萬名職業駕駛敲響警鐘。

技術聯盟重塑流動版圖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在華盛頓特區首次舉辦的 GTC AI 大會上強調,Drive AGX Hyperion 10 平台整合了雙 Thor 晶片系統、DriveOS 作業系統、14 個攝影機、9 個雷達、光達(LiDAR)以及 12 個超聲波感應器,能實現 Level 4 自動駕駛能力——即車輛在特定區域內可完全自主行駛,無需人類駕駛員待命接管。Uber 行政總裁 Dara Khosrowshahi 表示:「Nvidia 作為 AI 時代的基礎架構支柱,現在將創新技術規模化應用於 Level 4 自動駕駛,使搭載 Nvidia 技術的自駕車能透過 Uber 平台大規模部署」。

這項合作建立在雙方今年 1 月達成的初步協議之上,當時 Uber 同意提供駕駛數據協助改進 Nvidia 的 AI 模型與晶片技術。最新公布的計劃更包括建立由 Nvidia 驅動的「機械人計程車數據工廠」(robotaxi data factory),透過持續的數據回饋與機器學習,加速自駕系統的改良。Stellantis 預計從 2028 年開始生產這些自駕車,初期將在美國特定城市營運,隨後擴展至全球市場。

競爭對手 Waymo 已搶佔市場先機

相較於 Uber-Nvidia 聯盟仍在籌備階段,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已在自駕計程車市場取得顯著領先優勢。根據創投公司 Bond 於 2025 年 6 月發布的研究,Waymo 僅用 20 個月 就在三藩市佔據 27% 的共乘市場比重,在德州奧斯丁則佔約 20%。Waymo 共同行政總裁 Tekedra Mawakana 於 2025 年 10 月 27 日在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透露,公司計劃在 2026 年底前將每週自駕行程次數從目前的「數十萬次」提升至 100 萬次。

Waymo 目前已在鳳凰城、洛杉磯、三藩市、亞特蘭大和奧斯丁營運,並計劃擴展至邁阿密、達拉斯、丹佛、西雅圖、納許維爾和華盛頓特區等六個美國城市,同時將於 2026 年在英國倫敦推出全自動駕駛服務。根據 Waymo 公布的安全數據,其自駕車隊在累積超過 2,200 萬英里的行駛里程中,氣囊展開次數比人類駕駛減少 84%,造成傷害的碰撞事故減少 73%,路口碰撞更減少 96%。

駕駛職業面臨存亡考驗

自動駕駛計程車快速崛起對傳統駕駛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根據美國勞動市場統計,全美約有 440 萬個工作崗位依賴駕駛技能,包括卡車司機、計程車駕駛與外賣員。Upjohn 就業研究所(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研究預測,自動駕駛車輛將在未來 30 年內直接淘汰 130 萬至 230 萬個工作機會,雖然大規模失業潮可能要到 2030 年代末至 2050 年代才會顯現。

以西雅圖為例,當地司機聯盟指出,該市約有 2 萬名共乘與計程車司機,但現有乘客需求已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從業人口,Waymo 進軍西雅圖的計劃更加劇了駕駛們的焦慮。波士頓駕駛則質疑自駕技術能否應付該市複雜的道路環境—波士頓街道建於汽車發明前數世紀,加上嚴酷的冬季氣候,與 Waymo 最初選擇的鳳凰城等陽光城市截然不同。

針對就業衝擊疑慮,Waymo 回應稱公司正在創造就業機會,預估未來 10 年自駕車產業將創造 10 萬個新職位,包括在地機械師、車輛清潔人員、車隊管理人員與技術支援團隊。然而這些新增職缺能否彌補流失的駕駛工作,仍是業界爭論焦點。

市場規模爆炸性成長在即

自動駕駛車輛市場正經歷爆炸性成長。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於 2024 年 10 月發布的報告,全球自動駕駛車輛市場規模於 2024 年達到 680.9 億美元(約港幣 5,311 億元),預計到 2030 年將擴張至 2,143.2 億美元(約港幣 16,717 億元)。

高盛(Goldman Sachs)於 2025 年 7 月分析指出,美國自駕計程車數量預計將從目前的數千輛增長至 2030 年的約 3.5 萬輛,屆時將產生 70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元)的年度營收。機械人計程車細分市場更被預測將從 2024 年近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在 2030 年突破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億元)。這些數據充分顯示,雖然目前 Waymo 僅營運約 2,000 輛自駕車,但 Uber-Nvidia 聯盟提出的 10 萬輛目標並非天方夜譚,反而符合市場對規模化部署的期待。

安全性爭議尚待更多數據驗證

自動駕駛車輛是否比人類駕駛更安全,仍是業界熱烈討論的議題。美國 AAA 於 2025 年調查顯示,僅 13% 美國駕駛表示願意信任並搭乘自動駕駛車輛,雖然這一數字已較 2024 年的 9% 有所提升。人類駕駛在美國平均每行駛 20 萬英里會發生一次碰撞,在繁忙城市這一數字更會翻倍。Waymo 數據顯示其自駕車每週完成 15 萬次付費行程,累計超過 100 萬英里的全自動駕駛里程,事故率顯著低於人類駕駛基準。

然而並非所有自駕系統都表現優異。奧斯丁首週推出的 Tesla 機械人計程車就記錄了至少 11 宗問題事件,包括「幽靈煞車」(phantom braking)、誤入逆向車道以及在路口中途停車等。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數據顯示,無人駕駛車輛平均每 100 萬英里發生 9.1 次事故,高於同距離內人類駕駛的 4.2 次——不過這一統計涵蓋所有自駕系統,而非僅限頂尖廠商。IDTechEx 預測,隨著技術持續精進,2025 年機械人計程車的安全表現將全面超越人類駕駛。

企業策略轉型刻不容緩

Uber-Nvidia 合作案對企業啟示在於:運輸產業正從「人力密集」快速轉向「技術密集」模式,企業若不及早布局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物流、配送、客運與貨運公司應評估如何將自動駕駛技術融入營運策略,包括與技術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投資員工技能轉型計劃,以及參與自駕車隊管理系統的開發。

同時保險、維修、停車場管理等周邊產業也必須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因為自動駕駛車輛將大幅降低事故率、改變車輛使用模式,並對傳統服務需求產生根本性影響。當 10 萬輛自駕車於 2027 年開始上路,當 Waymo 在 2026 年達成每週百萬次行程的里程碑,整個運輸生態系統將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革。

 

資料來源: NVIDIA 官方新聞 路透社 彭博社 Grand View Research Observer

 

Tags : NVIDIAUberwaymo機械人計程車自駕車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