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業總會於 2025 年 10 月 23 日正式發布《碳管理實務指南》並舉辦研討會,吸引近百名港資企業代表出席。這份指南由香港大學氣候及碳中和研究中心撰寫,目的是協助港資製造企業應對歐盟將於 2026 年全面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同時實現香港與內地的碳中和目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黃少珠擔任主禮嘉賓,工總主席林世豪強調碳管理已成為製造業「必答題」,企業必須重新審視供應鏈以維持全球競爭力。這份指南期望幫助企業轉化挑戰為競爭優勢,並探討製造業在環保轉型浪潮中的戰略部署。

企業競爭力的新戰場
林世豪在發布會上指出,隨著全球對碳排放的合規要求持續增加,以及環保投資融資趨勢轉變,碳管理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製造業必須面對的生存課題。這個轉變背後有多重驅動因素:首先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即將在 2026 年正式啟動,屆時出口至歐盟的鋼鐵、鋁等產品若未能符合碳排放標準,將面臨額外關稅成本。其次,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企業的 ESG 表現,這直接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和市場估值。第三,供應鏈上下游的大型企業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碳足跡數據,未能達標的中小企業可能失去重要訂單。工總期望新《實務指南》能幫助企業掌握最新法規,鞏固本港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戰略地位,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商業挑戰。
政府與業界攜手環保轉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黃少珠在致辭中強調,不少境外市場都逐漸在其貿易政策中引入環保元素,政府深切理解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大趨勢下面對的轉型壓力。為此,政府一直推出不同支援措施,包括工業貿易署「工商機構支援基金」的撥款資助,正是這個基金支援了《促進港資製造企業供應鏈的環境、社會和管治合規管理》項目的開展。黃少珠表示感謝工總一直以來致力透過不同項目協助企業提升 ESG 表現,政府將繼續支援業界以環保創新為新引擎,開拓更廣闊的境外市場,將香港製造業進一步升級。這種公私合作模式體現了香港在推動產業環保轉型時的務實態度,既不盲目追求環保標準而忽視企業成本壓力,也不因短期利益而放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研討會探討港資製造企業在ESG和碳管理的實踐情況,
雙冊指南的實戰價值
《碳管理實務指南》分為兩冊,採取「合規應對」與「內部管理」雙軌並進策略。第一冊《碳管理實務指南:合規應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專注於外部合規要求,特別針對鋼鐵和鋁這兩大 CBAM 首批涵蓋行業,提供詳細合規要求說明和應對方法,並輔以專項和案例分析。這對於涉及相關產品出口的港資企業來說具有直接實用價值,能夠幫助企業了解如何計算產品碳足跡、準備申報文件以及改良生產流程以降低碳排放。第二冊《碳管理實務指南:實現香港與內地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目標》則聚焦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建立,介紹國際標準及體系,為企業建立和提升碳管理體系提供藍圖和行動方案。香港大學氣候及碳中和研究中心的項目負責人林曉東及項目高級顧問兼首席工程師江興華在發布會上詳細介绍了這兩冊指南的內容框架和應用方法。


從挑戰到競爭優勢的轉化路徑
工總常務副主席及環境、社會及管治委員會主席周治平期望業界早著先機,將挑戰轉化為競爭優勢。他指出,執行碳監管既能提升企業效益、減少不必要成本,同時維繫市場競爭力及投資者信心。這個觀點揭示了碳管理的多重價值:短期來看,通過碳盤查和管理,企業能夠識別能源使用浪費環節,從而降低營運成本;中期而言,建立完善碳管理系統能夠幫助企業在面對客戶和投資者的 ESG 審查時展現專業能力,增強商業信譽;長期來看,提早布局碳管理的企業將在未來更嚴格全球碳規管環境中佔據先發優勢。業界有必要早日提高碳規管關注度、完善碳管理系統,推動更環保和具韌性的供應鏈。研討會也特別邀請了廈順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思敏和超然製品廠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董事劉志良參與對談,分享在本港推動 ESG 和碳管理的實務經驗、遇到的挑戰以及解決方法。
製造業環保升級的戰略意義
這次《碳管理實務指南》發布標誌著香港製造業進入碳管理新時代,對維持港資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地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隨著歐盟 CBAM 在 2026 年正式實施,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可能跟進類似措施,未能及時應對碳規管要求的企業將面臨市場准入障礙和額外成本負擔。相反,積極擁抱碳管理的企業不但能夠保持現有市場佔有率,更有機會在環保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獲得新商機。工總透過這個項目展現了香港工業界的前瞻視野和執行力,在政府支援和學術機構專業支援下,為港資製造企業提供了實用轉型工具。未來,隨著全球氣候政策持續收緊和消費者環保意識提升,碳管理能力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重要組成部分,早期投入者將在這場環保革命中獲得可觀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