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Amazon AWS 和 Google 正在加速將製造業務撤出中國,這項被業界視為「供應鏈脫鉤」的重大轉變,標誌著美中科技競爭進入新階段。Microsoft 已要求供應商從 2026 年起,將 Surface 手提電腦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的 80% 零部件在中國境外生產和組裝,涵蓋從關鍵零件到最終產品的完整製造流程。
三大巨頭的供應鏈遷移藍圖
Microsoft 的供應鏈重組計劃範圍極為廣泛,每年出貨約 400 萬部 Surface 裝置的生產線將進行全面轉移。根據供應鏈高層透露,Microsoft 從 2024 年起已將大部分伺服器生產遷出中國,要求至少 80% 的伺服器物料清單來自中國境外,這比例要求突顯了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敏感性。Microsoft 同時推動 Xbox 遊戲機在中國以外的生產,但與伺服器相比採取更為漸進的策略,尚未要求完全撤離。一位 Microsoft 供應商高層坦言,搬遷組裝相對容易,但將生產轉移到零件層面則是徹底且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Amazon AWS 同樣採取中國境外生產策略,特別針對敏感的 AI 資料中心伺服器,甚至考慮減少從長期 PCB 供應商生益電子採購的可行性。雖然生益電子在中國境外擁有生產設施,但 AWS 發現實際操作中很難將中國供應商從供應鏈中完全移除替換並非易事。許多中國科技企業因技術能力、品質和價格優勢,已成為全球伺服器供應鏈的關鍵環節,例如勝宏科技在泰國和越南建立了大型生產基地,多年來一直是 Nvidia 的 PCB 板供應商。與此同時,Google 要求供應商積極擴大在泰國的伺服器生產能力,一家系統組裝商已協助 Google 在泰國新建四座設施,使產能增倍。
地緣政治風險下的企業應對
美中關係持續緊張是推動這波供應鏈遷移的核心因素,特別是川普總統在 2025 年 10 月威脅對中國加徵額外 100% 關稅和更嚴格的軟件出口管制。中國商務部於 2025 年 10 月 9 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五種稀土元素並對半導體用戶實施額外審查,新規定首次應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要求外國企業若使用含有中國稀土材料或技術生產的磁鐵。美國白宮官員表示正密切評估新規定的影響,這些措施似乎目的是控制全球技術供應鏈。
新加坡 Edge Research 創辦人 Tim Zhang 評論指出,中國此舉增強了北京在即將舉行的川普習近平峰會前的談判優勢。CSIS 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商務部第 61 號公告實施了迄今最嚴格的稀土和永磁材料出口管制,此舉既強化了北京的談判籌碼,也削弱了美國振興工業基礎的努力。美中兩國還在最近一週內相互實施新的港口收費,就在北京收緊稀土材料出口規定之後。這些舉措反映出美國科技公司正努力更快地將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以應對不斷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
東南亞成為製造業新重鎮
越南和泰國正成為科技製造業遷移的首選目的地,這與「中國加一」和「越南加一」的供應鏈多元化策略密切相關。越南在 2025 年被 McKinsey 報告描述為快速崛起的全球供應鏈樞紐,憑藉戰略性經濟政策、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承諾吸引大量投資。Apple 行政總裁 Tim Cook 在 2025 年 5 月財報會議上強調,在美國銷售的大部分產品預計將來自印度和越南,突顯了東南亞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截至 2023 財年,越南擁有 35 個 Apple 供應商生產基地,超越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最大的 Apple 生產基地,僅次於中國、台灣和日本。
然而越南的快速增長也帶來新挑戰,包括勞動成本在過去十年上漲超過 50%,基礎設施瓶頸以及技術人才短缺。McKinsey 報告指出,越南正從低成本製造中心轉型為高生產力經濟體,需要更多效率和自動化投資。泰國則受益於 Google 等企業的產能擴張投資,並與越南一起鞏固區域科技製造地位。KPMG 供應鏈趨勢報告顯示,2025 年企業將採取多國供應鏈策略來平衡成本、風險和產能需求。一家日本被動零件製造商高層表示,雲端服務供應商客戶要求提供非中國生產選項,但考慮到被動零件本身價格低廉且種類繁多,客戶很難完全在中國以外採購。
歷史視角:從全球化到區域化
過去二十年全球科技供應鏈經歷了從集中化到多元化的轉變,中國曾是首選製造地,但地緣政治風險促使企業重新評估策略。2018 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加一」策略成為主流,企業開始在中國以外建立第二生產基地以降低集中風險。COVID-19 疫情進一步暴露了供應鏈脆弱性,2022 年中國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 Apple iPhone 14 Pro 嚴重短缺,促使更多企業加速遷移計劃。McKinsey 2024 年 9 月報告指出,隨著全球製造商多元化供應鏈,東南亞新貿易路線正在蓬勃發展,物流公司面臨重大機遇。
半導體產業重組尤其引人注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 2022 年表示,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將比台灣高出 55%。美國政府推動「友岸外包」策略,鼓勵供應鏈遷移至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這些地區擁有支援性政策、成本競爭力和現有製造中心的聯繫。RBC 財富管理半導體分析師 Giammattei 認為,近岸外包也為墨西哥提供獨特機會,使其成為北美的主要供應商。然而人才短缺仍是重大障礙,美國在將矽晶圓轉化為電子電路的大規模製造工藝外包給亞洲後,發現缺乏技術工人來建設、營運和管理新晶圓廠。
企業決策的長期影響
這場供應鏈重組對全球企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將重塑未來十年的競爭格局。從成本角度看,企業需要在短期成本增加與長期風險降低之間作出權衡,McKinsey 報告強調 2025 年供應鏈領導者必須精細評估服務成本,了解不同產品、客戶和通路的成本影響。技術投資成為關鍵,ASCM 供應鏈趨勢指出人工智能、RFID 和數碼技術整合將是 2025 年供應鏈的基石,企業需要擁抱監控、預警和預測分析技術。Bloomberg 於 2025 年 10 月 14 日報導,Apple 計劃在越南生產即將推出的智慧家居顯示器和桌面機械人,進一步擴大在該國的製造業務。
未來展望與策略建議
美國科技巨頭的供應鏈重組將對全球企業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對依賴單一市場的中小型供應商而言,必須盡快制定多元化策略以維持競爭力。短期內企業面臨零件採購、物流協調和品質控制的複雜挑戰,特別是在 2026 年這樣緊迫的時間表下實現大規模遷移。中長期而言供應鏈多元化將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但也需要更高的管理成本和技術投資來維持跨國生產網絡的效率。
東南亞國家需要持續投資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訓以抓住這機遇,越南政府已制定戰略願景,計劃到 2030 年建立 20 多家半導體工廠。台灣和韓國等傳統製造強國則面臨是否跟隨客戶設廠的決策壓力。在美中關係不確定性持續的背景下,供應鏈區域化和友岸外包將成為新常態,企業需要建立靈活的多源採購策略來應對未來可能的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