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的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開幕式上,正式發布「2025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評選結果。此次入選的成就涵蓋人工智能、航天探測、環保基建等多個領域,其中 NVIDIA Blackwell GPU 架構及 DeepSeek 開源大語言模型等 AI 技術突破尤其矚目,反映出工程科技正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對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本次評選經全球徵集提名、專家遴選推薦、公眾問卷調查及評選委員會審議四大階段確定,主要聚焦近五年(2020-2024 年)已完成且經實踐驗證有效、具全球性影響的工程科技重大創新成果。入選的十大成就包括: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Blackwell GPU 架構、DeepSeek 開源大語言模型、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人形機械人及抗體偶聯藥物。
AI 硬件突破重新定義運算效能
Blackwell GPU 架構以其革命性的並行計算設計與超高規模集成能力,成為本次評選的重點之一。根據 NVIDIA 最新發布的 InferenceMAX v1 基準測試,Blackwell 架構在 AI 推理效能上實現了多項突破:單 GPU 處理量達每秒 10,000 個 token(以每用戶 50 TPS 互動性計算),相較前代 H200 GPU 提升 4 倍;每百萬瓦(megawatt)的吞吐量提升 10 倍,直接降低 AI 工廠的營運成本。更令業界震驚的是,Blackwell 將每百萬 token 的運算成本降低 15 倍,大幅降低大規模 AI 部署的經濟門檻。
清華大學電腦系教授張鈞波指出:「Blackwell 第五代 Tensor Core 配合 FP4 精度支援,使得兆級參數大模型的訓練與推理效率提升至全新水平,這為下一代 AI 基礎設施奠定了硬件基礎。」相較於上一代 H100 GPU,Blackwell 在 GPT-3 預訓練任務中快 2 倍,在 Llama 2 70B 微調中同樣展現顯著優勢。此架構採用 HBM3e 記憶體與第五代 NVLink 技術,可將最多 72 個 GPU 連結為單一巨型處理器,支援高並發工作負載而不降速。
開源 AI 生態系統加速產業智慧化
DeepSeek 開源大語言模型的入選,標誌著 AI 技術民主化進入新階段。這家中國 AI 新創公司於 2024 年 12 月開源 DeepSeek-V3 及 DeepSeek-R1 模型,採用寬鬆的 MIT 授權,允許任何人免費使用或修改。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R1 訓練成本僅為 560 萬美元(約港幣 HK$4,368 萬),遠低於同級別閉源模型,卻能在數學、程式設計及多步驟指令任務中與 GPT-4、Llama 3 等頂尖模型匹敵。
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Daniela Rus 教授評論道:「DeepSeek 證明了開源模型可以與科技巨頭的閉源系統並駕齊驅,同時保持成本效益與可及性。」截至 2025 年初,Hugging Face 平台上已出現超過 700 個基於 DeepSeek 的社群模型,累計下載量突破 5,000,000 次。該模型在 2025 年 1 月發布後迅速登上 Apple App Store 榜首,甚至引發 AI 相關企業股價於 1 月單日蒸發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突顯其市場衝擊力。然而《自然-醫學》期刊研究亦指出,DeepSeek 在涉及中國政治敏感議題時表現出明顯限制。
評選機制彰顯四大核心特點
《Engineering》期刊主編崔駿智院士介紹,本次評選體現四大特點:一是集中體現工程科技領域最先進技術水平或重大原創突破,如抗體偶聯藥物(ADC)透過精準定位癌細胞釋放抗癌成分,被譽為腫瘤治療的「精準導彈」。二是綜合反映工程透過技術整合、系統最佳化與資源協同實現整體目標的系統性創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為典範。三是突出展示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具備推動新產業誕生、激發新動能的潛力。四是彰顯工程突破極限、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作用,如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突破 11,000 米深海探測屏障。
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Jennifer Widom 在評選委員會會議中表示:「這些工程成就不僅代表技術頂峰,更重要的是它們正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實際問題——從氣候變遷到醫療健康,從太空探索到能源轉型。」評選過程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 250 位工程領域專家參與提名與評審,確保評選的國際視野與學術嚴謹性。
歷屆評選見證工程科技演進軌跡
自《Engineering》期刊 2015 年創刊以來,「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評選已成為觀察工程科技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回顧歷屆成果,2024 年入選的包括 CAR-T 細胞療法、嫦娥六號、柔性顯示及文生影片模型 Sora 等。2023 年評選中,ChatGPT 與中國空間站同時入選,反映 AI 與航天科技的雙重突破。更早的 2021 年評選則包含 AlphaGo/AlphaFold、CRISPR 基因編輯、第五代流動通訊(5G)等劃時代創新。
這些歷屆成就呈現出明顯的演進脈絡:從基礎設施建設(如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到智能化技術應用(如無人駕駛、手術機械人),再到如今 AI 算力與算法的雙重革新。數據顯示,《Engineering》期刊影響因子已從 2018 年的 4.568 攀升至 2021 年的 12.834,躍居全球工程綜合領域 92 種期刊榜首,標誌著中國工程學術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企業轉型與產業發展新機遇
對於企業而言,本次入選的工程成就指明了多個戰略方向。首先,AI 算力基礎設施投資將持續加速。Microsoft Azure 已於 2025 年 10 月部署全球首個基於 NVIDIA GB300 NVL72 架構的超級運算叢集,連接超過 4,600 個 Blackwell Ultra GPU,專門支援 OpenAI 的下一代模型開發。這顯示雲端服務供應商正積極佈局高性能 AI 運算,為企業提供更強大的算力租用選項。
其次,開源 AI 模型降低了中小企業進入門檻。DeepSeek 成功證明,企業無需投入數億美元即可獲得先進 AI 能力。BytePlus 技術總監李明在評論中強調:「DeepSeek 的出現讓更多垂直行業的企業能夠基於開源基礎進行個人化開發,加速千行百業的智慧化轉型。」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7,000,000 名 CUDA 開發者參與 1,000 多個開源專案,形成龐大的 AI 生態系統。
第三,環保工程與永續發展成為新焦點。本次評選特別關注工程對環境的積極影響,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透過生態治理技術遏制沙漠擴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則實現水資源跨區域最佳化配置。這些案例為企業在 ESG(環境、社會、治理)框架下尋求技術解決方案提供了參考。
未來展望與持續挑戰
展望未來,工程科技創新將朝向更高效能、更低成本、更環保的方向發展。AI 領域競爭焦點已從單純的模型規模轉向推理效率與成本控制,Blackwell 架構展示的能效比提升(10 倍吞吐量/兆瓦)將成為新標準。同時,開源與閉源模型的競爭將推動整體技術進步,DeepSeek 已宣布轉向華為 AI 晶片以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顯示供應鏈多元化趨勢。
然而 AI 倫理、數據私隱及技術可及性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正如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在本次大會主題「工程塑造環保未來」中強調,技術創新必須與永續發展、社會公平相結合。企業在擁抱這些前沿技術時,也需建立相應的治理框架,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倫理標準與社會期待。
資料來源:
EurekAlert!
NVIDIA Official Blog
Chat-Deep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