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機械人專家 Rodney Brooks 向投資者發出嚴厲警告:「你們正在浪費錢」。這位 iRobot 聯合創辦人兼前 MIT 研究員直指當前人形機械人市場為「注定爆破的泡沫」,特別批評 Tesla Optimus 和 Figure 等企業採用的「影片教學」方法為「純粹的幻想思維」。然而與此同時市場數據顯示 2025 年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已達 29.2 億美元(約港幣 227.76 億元),預計 2030 年將增長至 152.6 億美元(約港幣 1,190.28 億元)。
資深專家質疑技術可行性
Rodney Brooks 的批評並非空穴來風。作為擁有數十年機械人研發經驗的權威人士,他指出人類雙手擁有約 17,000 個專門的觸覺感應器,這是目前任何機械人都無法比擬的複雜程度。「雖然機器學習改變了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但這些突破建立在數十年來擷取正確數據的現有技術之上。我們在觸覺數據方面並沒有這樣的傳統積累」。
安全問題同樣令人擔憂。全尺寸行走式人形機械人需要耗費大量能量保持直立,一旦摔倒將極其危險。Rodney Brooks 強調根據物理學定律,尺寸增大兩倍的機械人,其蘊含的有害能量將是現在的八倍。工業安全數據顯示 2015 年一名倉庫員工即因與雷射導航叉車(LGV)互動不當而死亡,突顯機械人安全風險的現實性。
資本狂歡背後的理性聲音
雖然專家質疑不斷,投資熱潮仍在持續升溫。2025 年 9 月 16 日 Figure 公司宣布完成超過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C 輪融資,估值達 390 億美元(約港幣 3,042 億元),由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領投,Nvidia、Intel Capital、Qualcomm Ventures 等科技巨頭參與。這一估值較去年 26 億美元(約港幣 202.8 億元)的水準暴增近 15 倍,反映市場對人形機械人前景的極度樂觀。
中國市場表現更為激進。根據中國移動機械人產業聯盟(CMRA)統計,2025 年中國人形機械人訂單數量可能已超過 30,000 台,多家企業提前完成或超越了 2024 年底設定的目標。上海開普勒機械人公司於 9 月 26 日宣布其 K2「大黃蜂」型號開始量產,成為全球首款商業化混合架構人形機械人。
市場預測與現實挑戰並存
各大投行和研究機構對市場前景預測差異巨大。高盛預測 2035 年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將達 380 億美元(約港幣 2,964 億元),機械人出貨量達 140 萬台。而 Looqbox 研究報告更為樂觀,認為到 2050 年該市場可產生高達 5 兆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的年收益。摩根士丹利「人形機械人百強」名單顯示,56% 的相關上市公司來自中國,中國在該領域展現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
然而技術挑戰依然嚴峻。目前人形機械人平均電池續航僅 4 至 5 小時,手部靈巧性遠未達到人類水準,在非結構化家庭環境中的導航能力有限。工業級機械人如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售價約 25 萬美元(約港幣 195 萬元),而新興版本預計售價 2 萬美元(約港幣 15.6 萬元),價格仍是大規模普及的主要障礙。
Rodney Brooks 預測 15 年內成功的「類人」機械人實際上將配備輪子、多條手臂以及專門感應器,並放棄人形外觀。這一預言與當前投資方向形成鮮明對比,也為狂熱的市場情緒澆下一盆冷水。當前投入的數十億美元資金支援那些昂貴訓練實驗,但這些實驗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商業目標。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Reuters 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