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人工智能(AI)的普及,為人類帶來許多方便,卻又同時帶來很多新挑戰,特別在教學領域方面。
有調查報告顯示,不少教師表示使用AI工具時遇到各種困難,又有教師認為,難以確定AI提供的內容準確度,並存在私隱及數據安全顧慮。與此同時,教師也擔憂學生習慣抄襲AI提供的答案去完成功課,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發布或正逐步制定與 AI 教育相關的指引和規管措施,如分階段實施AI應用權限,通過獨立課程或跨學科模式融入AI教學元素,強調數據私隱、 AI 倫理教育、算法透明性及防止技術依賴等。香港教育局也發出相關指引,強調教師在AI協助教學時,須扮演引導與把關角色,包括審核AI內容的準確性,避免學生接觸錯誤或帶有偏見的資料。也要讓學生理解生成式 AI 只是輔助學習工具之一,而非答案提供者,以免學生過份依賴生成式 AI。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2023 年公布的《生成式 AI 在教育與研究中的應用指南》中,建議各國應制定教育框架,確保 AI 工具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以響應其「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終身學習機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筆者對此最為認同。
事實上,電子學習和教育科技(EdTech)已成為全球教育的新方向,可讓學習變得更公平和便宜,輕易實踐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然而,我們在加快開發更多嶄新的 EdTech 方案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助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明辨是非,以發揮人類獨有的感知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