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在佛羅里達州死亡訴訟案中被迫揭開其自動駕駛技術神秘面紗,法庭文件顯示這家電動車巨頭建立了層層把關內部保護機制,將自駕系統視為「商業生存核心」。2025 年 9 月邁阿密陪審團裁定特斯拉需賠償 3.29 億美元(約港幣 25.662 億元),同月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啟動針對 288 萬輛特斯拉車輛的 FSD 系統調查,指控該系統涉及 44 宗違反交通規則的事故。
三層防護體系:特斯拉如何守護價值數十億自駕機密
在佛羅里達州涉及 Autopilot 致命事故訴訟中,特斯拉工程師 Christopher Payne 宣誓證詞首次揭露公司對自動駕駛技術極端保密措施。根據文件,即使是從事相關工作內部員工,也必須經過直屬經理與自駕團隊雙重審核,才能獲得系統存取權限。
技術層面防護更為嚴密。特斯拉對所有公司電腦實施密碼限制與多重身份驗證,員工每日可能需要進行數次身份確認。公司發放的手提電腦所有 USB 和 USB-C 端口亦被禁用,防止數據外洩。
物理安全措施同樣滴水不漏。特斯拉設施實行分級門禁制度,員工需要特殊徽章才能進入各工程大樓,非固定駐點人員必須事先獲得特別許可。所有員工均簽署保密協議,明確規範保護商業機密與機密資訊義務。佩恩在證詞中強調,自動駕駛技術對特斯拉品牌至關重要,是公司商業成功關鍵支柱。

法律與監管雙重打擊:3.29 億美元判決開啟訴訟潮
2025 年 9 月,邁阿密聯邦陪審團做出具有里程碑意義裁決,認定特斯拉 Autopilot 系統存在缺陷,需為 2019 年佛羅里達礁島群致命車禍承擔 33% 責任,判賠 3.29 億美元(約港幣 25.662 億元)。這宗案件中肇事駕駛 George Brian McGee 承認因撿拾手機而分心,但原告律師成功論證特斯拉允許 Autopilot 在不安全道路上啟動、未能充分監控駕駛注意力,且行政總裁馬斯克過度誇大系統安全性。這是首次有陪審團認定特斯拉自駕系統存在產品責任缺陷。
NHTSA 調查進一步加劇特斯拉監管壓力,該機構宣布針對約 288 萬輛搭載 FSD (Supervised) 或 FSD Beta 系統特斯拉車輛展開初步評估,調查 44 宗涉及闖紅燈、駛入對向車道等交通違規導致事故報告。調查重點包括:系統是否提前警示駕駛、駕駛反應時間是否充足、FSD 能否正確識別交通訊號與車道標線,以及駕駛是否能安全監督自動駕駛任務。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於 10 月中旬推出 FSD v14.1 版本,該版本採用規模擴大 10 倍神經網路模型,承諾減少誤煞車、改善緊急車輛處理與停車場導航。
產業觀察家指出,特斯拉系統雖稱為「Full Self-Driving」暗示完全自主能力,但實際上仍屬 SAE Level 2 等級,需要駕駛持續監督。相比之下,競爭對手 Waymo 的 Level 4 系統已在鳳凰城、洛杉磯、三藩市和奧斯汀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 Robotaxi 服務(自動駕駛機械人的士),每週完成超過 25 萬次付費行程,並計劃 2026 年前拓展至邁阿密、華盛頓特區等城市。

產業啟示:智財保護與安全標準的平衡難題
特斯拉案例突顯自動駕駛產業在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公共安全間根本張力。2018 年 Waymo 控告 Uber 竊取 LiDAR 商業機密訴訟,最終以 2.44 億美元(約港幣 19.032 億元)和解收場,證明自駕技術價值與競爭激烈程度。Waymo 指控前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 在跳槽 Uber 前下載 1.4 萬份機密檔案,Uber 以 6.8 億美元(約港幣 53.04 億元)收購其新創公司 Otto,意圖「超越」 Waymo 並確保在運輸業轉型中生存。
未來展望:自駕技術信任重建之路
特斯拉自駕技術保護體系展現了矽谷式創新與傳統汽車產業安全文化衝擊。當公司全力守護價值數十億美元演算法「禁區」時,卻面臨公眾對系統安全性日益增長質疑。2025 年 10 月下旬,特斯拉推出的 FSD v14.1.4 版本展示了令人驚艷功能——在紅燈前自動倒車為大型卡車讓路,測試者稱讚這是「意識覺醒」表現。然而幾乎同時,NHTSA 正在調查該系統是否會在低能見度環境做出危險決策。
產業觀察家認為,自動駕駛技術未來取決於能否在創新速度與安全驗證間找到平衡點。Waymo 透過累積超過 1 億英里自駕里程數並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樹立了審慎擴張典範。相比之下,特斯拉採用「影子模式」收集數十億英里真實駕駛數據策略雖快速有效,卻因缺乏透明度與獨立驗證而引發爭議。
資料來源: 科技新報 CNBC Anzalone Law Not a Tesla App Cyber Defense 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