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

SAS Institute 傳撤出中國市場 數據分析軟件巨頭中國團隊全員裁員


SAS Institute 傳撤出中國市場 數據分析軟件巨頭中國團隊全員裁員

小紅書昨日傳出,全球知名數據分析軟件廠商 SAS Institute(賽仕軟件)可能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中國區團隊面臨全員裁員及徹底清退。雖然目前尚未有官方證實,但有報導引述業內人士指,SAS 官網已經沒有簡體中文選項,辦公室與培訓地點中也沒有中國區域內地點。

老牌數據分析軟件先驅

1976 年成立的 SAS,是全球最早數據分析軟件之一,名稱源於「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統計分析軟件)的縮寫。在數據分析發展史上,SAS 曾是無數從業者啟蒙工具,21 世紀初更是行業標準。這家老牌企業技術實力雄厚,企業文化和盈利能力廣受認可,常年與 Google 並列「全球最佳僱主」榜單前列。其每年舉辦的 SAS 論壇發布論文集,曾是數據從業者學習與提升重要資料來源。

SAS 於 1989 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2006 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賽仕軟件(北京)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部位於北京,並在上海、廣州、深圳、貴陽、無錫、南京等地設有分支機構,還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和用戶服務支援中心。SAS 在中國業務覆蓋商業智能和分析軟件及解決方案、智能領域專業諮詢服務、基於 SAS 解決方案的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援等,業務主要集中在金融、電訊、教育、醫療等行業。

 

 

中國業務曾持續增長

根據賽迪 CCID 調查,SAS 在中國客戶超過 370 家,2020 年 SAS 中國市場主體銷售收入達 2.7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2.92 億元),增幅遠超 SAS 全球市場。根據 IDC《2020 年下半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數據追蹤報告》,SAS 軟件以 4.3% 市場佔有率位列第六,2020 年 SAS 在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收入約 1.6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73 億元)。

在 2024 年 SAS 行政總裁 Jim Goodnight 曾表示,該公司在中國市場去年錄得 6.3% 按年增長,並計劃增加投資於生成式 AI 和服務相關業務解決方案,以保持在中國強勁增長。SAS 在 2023 年底更透露計劃在未來 3 年投資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推進針對各行業特定需求分析解決方案。然而短短數月後,就傳出全面撤出訊息,令人意外。

 

外資企業撤離中國成趨勢

SAS 可能撤出中國並非孤例。根據 Bain & Company 今年對 166 名行政總裁和營運總監調查,將業務撤出中國企業比例從 2022 年 55% 急升至 2024 年 69%。調查顯示,39% 高層表示將遷往印度次大陸,16% 遷往美國或加拿大,11% 遷往東南亞,10% 遷往西歐,8% 遷往拉丁美洲。同時,計劃將供應鏈遷移至更接近市場企業比例從 2022 年 63% 飆升至今 81%。

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在 2024 年 10 月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2024 年第二季度淨流入直接投資為負 148 億美元(約港幣 1,154 億元),這是繼 2023 年第三季度後第二次出現負數。報告分析,外資企業加速撤離或縮減在華業務,主要因素包括中美衝突、經濟增長放緩、工資及生產成本上升、國家安全相關法規強化、本地企業競爭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反外情緒上升。

在資訊科技行業,多家全球領先企業已撤出中國市場。Google 在 2010 年因審查制度爭議而退出中國搜索引擎市場,Facebook 自 2009 年起被封鎖。Amazon 在 2019 年 7 月退出中國電商平台業務,並在 2023 年 6 月關閉 Kindle Store 電子書分銷網站。Yahoo 和 LinkedIn 在 2021 年相繼撤出中國,Airbnb 在 2022 年 5 月宣布暫停在華業務。IBM 在 2024 年 8 月宣布關閉在華研發部門,影響超過 1,000 名員工。

 

數據安全法規成關鍵因素

中國政府近年引入一系列嚴格資訊安全法律,包括 2017 年 6 月 1 日生效的《網絡安全法》、2021 年 9 月 1 日生效的《數據安全法》和 2021 年 11 月 1 日生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些法律限制數據跨境轉移,要求數據本地儲存,令外資企業經營業務面臨重大困難。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 37 條,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營運者及網絡營運者產生和收集個人資料及其他關鍵數據,必須儲存在中國內地伺服器。若要將數據轉移至境外(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營運者必須獲得政府批准並接受安全審查。違規者可能面臨警告、網站關閉、許可證撤銷,以及企業 5 萬至 50 萬元人民幣(約港幣 5.4 萬至 54 萬元)或個人 1 萬至 10 萬元人民幣(約港幣 1.08 萬至 10.8 萬元)罰款。

這些法規對數據分析軟件廠商影響尤其顯著。專門處理敏感商業數據和個人資料的 SAS,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確保合規,包括建立本地數據中心、實施嚴格數據管理流程,以及接受定期安全審查。這些要求大幅增加營運成本,也限制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分析數據能力。

 

國產化浪潮與競爭加劇

中國本土數據分析與 AI 工具迅速崛起,對外資品牌形成巨大壓力。中國電子集團推出全國首個開源桌面作業系統 OpenKylin,期望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華為推出自家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 MetaERP,減少對 Oracle 舊系統依賴。網民評論亦感慨 SAS 跟不上時代,沒有競爭力。傳統部署週期長、架構封閉,在 AI 整合、雲端原生支援等方面明顯落後於新興平台。

Statista 數據顯示,2025 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預計收入達 18.2 億美元(約港幣 142 億元)。Market Research Future 預測,中國自助式分析市場將從 2024 年 5.978 億美元(約港幣 46.6 億元)增長至 2035 年 45.9 億美元(約港幣 358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 20.36%。市場主要參與者包括金蝶、Tableau、騰訊、用友、IBM、MicroStrategy、SAS Institute、百度、Qlik、SAP、阿里巴巴和 Microsoft。

中國企業傾向選擇與本土雲端平台、AI 框架深度整合一體化解決方案。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指出,大型中國製造商對採用 SAP 和 Oracle 等外資 ERP 系統存在相當大抗拒。原因包括低成本、更好售後服務(如培訓、適配、升級、再開發等)、個人化產品和較低實施風險。許多 SAP 中國客戶發現,他們必須改變管理結構或重新設計流程才能實施 SAP 系統,耗時漫長且延誤不斷。最終許多 SAP 實施項目只使用系統 10% 功能,卻花費數千萬元人民幣。

 

全球營運挑戰與收入壓力

雖然 SAS Institute 為私人企業不公開詳細財務數據,但根據該公司 2024 年年報,其年度銷售額持續超過 3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然而匿名員工在 TheLayoff.com 討論區透露,SAS 自 2023 年後未再公布收入數據,且該公司在年報中註明未使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真實收入可能低於 30 億美元。討論區亦討論到 SAS 近年收入因通脹及投資失敗而實際下降,其雲端平台 Viya 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SAS 在 2024 年 7 月發布全球生成式 AI 研究顯示,中國在 AI 投入與落實速度上領跑亞太,64% 中國企業正在進行生成式 AI 初步試驗,但只有 19% 已完全實施該技術。這反映出中國市場對 AI 技術需求強勁,但也顯示外資企業需要快速適應本地化需求才能保持競爭力。

 

外資軟件商面臨艱難抉擇

SAS 可能撤出中國市場傳聞標誌著外資專業軟件服務商在華經營環境重大轉變。面對數據安全法規趨嚴、本土競爭對手崛起、營運成本上升和地緣政治風險增加,外資企業面臨艱難抉擇。許多企業採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將業務轉移至地緣政治友好國家,或採取「回岸」(onshoring)策略,將生產遷回本土。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2022 年 8 月通過)、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2022 年 5 月通過)和歐洲《半導體法案》(2023 年 7 月通過)等政策,為企業提供補貼和稅務優惠,鼓勵在友好國家投資。這些政策加速全球產業重組,也令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吸引力下降。

中國商業智能與分析軟件市場持續增長,但市場佔有率正快速轉向本土廠商。未來數年,隨著 AI 深度融入與國產平台持續創新,中國企業將迎來更貼合自身需求、更敏捷、更智能數據分析工具。SAS 可能離去,或許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但更預示著由中國主導的數據智能新時代開啟。

 

來源:網易

Tags : aiSAS Institute中國市場數據分析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