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雲端服務 (AWS) 於 2025 年 10 月 20 日發生全球性大規模故障,影響全球數千個網站和應用程式,包括 Snapchat、Reddit、Zoom、Disney+、Fortnite、麥當勞及 Coinbase 等多個行業大規模服務中斷。雖然服務現已全面恢復,但這次事故揭露出全球網絡高度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的「集中化風險」,也讓各界重新檢視「數碼主權」與「多雲策略」的重要性。
雲端巨擘的隱憂:一次錯誤讓全球網絡停擺
此次 AWS 大規模故障從台灣時間 10 月 20 日午後開始,歷經約 15 小時修復,於 21 日早晨全面恢復運作。AWS 官方指出問題源自美國維吉尼亞北部 (US-EAST-1) 區域的主要資料中心,一次例行 DynamoDB 資料庫 API 更新導致網域名稱系統 (DNS) 及一系列資料庫發生解析異常,服務錯誤率大幅提升。該系統負責將網域轉換為 IP 位址,一旦異常,全球逾百項 AWS 服務無法正確導向伺服器,連鎖癱瘓 113 項關鍵雲端服務。亞馬遜承認部分用戶仍出現「訊息積壓」現象。
專家:集中化架構與系統性風險
專家指出,此次大規模故障是 AWS 該區域近 5 年來第三次發生重大事故,歷史上類似問題曾引發全球醫療、金融及交通系統癱瘓。這展現了雲端基礎設施對集中化依賴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帶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風險集中導致故障波及面廣。
NymVPN 數碼長 Rob Jardin 指出:「雲端的初衷是去中心化,但現今全球網絡卻被幾家巨頭綁架。一個節點出錯,隨即影響全球」。Omdia 首席分析師 Roy Illsley 則補充,AWS 美東區域是除政府及主權雲外,所有 AWS 服務的共用控制平面,因此一旦故障,波及面幾乎遍及全球。專家們強調,企業亟需審慎評估雲端集中化風險,並考慮採用多雲策略加強韌性。
全球市場格局:AWS 仍稱冠,競爭加劇
統計顯示,亞馬遜 AWS 佔全球雲端市場約三分之一 (33%),持續領跑市場,其服務穩定性直接影響成千上萬企業的應用和服務可用性。2025 年全球雲端運算產值估達 7,303 億美元(約港幣 5.7 兆元),其中北美佔比 36.2%,亞洲增長至 21.7%。專家認為 AWS 憑藉規模與資源仍難取代,但競爭對手如 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持續強化 AI 和安全方案,AWS 必須同時提升可用性與災難復原能力,以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歐盟與業界動向:建立「主權雲」成新戰略焦點
在 AWS 頻繁當機及資訊保安爭議背景下,歐盟正積極推動「歐洲雲端聯盟」(European Alliance for Industrial Data and Cloud),計劃建立不受美國企業控制的區域主權雲基礎設施。同時 Microsoft 也宣佈未來 2 年擴建歐洲資料中心容量 40%,並推出「Microsoft Cloud for Sovereignty」方案,協助政府客戶控制資料存放與加密權限。分析認為,這不只是地緣技術競爭,更關乎歐洲數碼戰略自主權。
業界觀察:企業重審多雲架構與風險分攤策略
有媒體採訪 AWS 亞洲工程團隊與本地雲端營運維護顧問後,工程師指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仍過度依賴單一雲端供應商。有媒體觀察多家金融與零售業客戶雖啟用多雲服務,但資料備援與流量轉移策略未完備,使其在 AWS 停擺時仍陷半癱狀態。這反映企業亟需投資自動化災難復原 (DR) 與跨雲路由架構。
未來展望:平衡集中化與系統韌性
AWS 事件讓全球科技業再度思考「效率與韌性」之間的平衡。此次大當機不僅引起全球關注,也可能影響企業對 AWS 長期信任及投標決策。專家預測,短期內企業將持續依賴 AWS 的成熟生態,但中長期「分散式雲端」與「主權雲」勢將成為主流趨勢。未來雲端服務商需在廣度與深度上持續創新,同時建立透明且高效的故障應對機制,以減緩集中化風險帶來的衝擊。這起事件亦促使業界重新審視多元備援方案,積極推動更分散、彈性的雲端基礎建設佈局。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Al Jazeera、 Reuters、 The Register、 C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