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Intel 新任行政總裁陳立武因中國業務關係面臨白宮施壓時,美國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領袖們悄然出手相助。Microsoft 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Jensen Huang)及 Dell 創辦人 Michael Dell 皆親自致函或聯繫總統特朗普及其高級幕僚,為陳立武的領導能力作證。
這場罕見的集體遊說行動,最終促成美國政府對 Intel 投資 89 億美元(約港幣 694.2 億元)並持股 10%,此舉除了穩定這家陷入困境的晶片巨頭,更揭示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內企業與白宮互動的新模式。
從質疑到支持:白宮態度 180 度轉變
2025 年夏天,總統特朗普公開質疑陳立武與中國科技企業的關係,甚至建議將其撤換,理由是陳立武曾在擁有雙重用途技術的中資企業中持有股份。然而在 8 月 11 日與特朗普的白宮會面後,形勢出現戲劇性轉變。會面前夕,科技界領袖們的干預發揮了關鍵作用,知情業界人士將此次遊說形容為一次精心計算的冒險行動,目標是迎合特朗普對高知名度企業家的個人好感,以及他對國內產業實力的興趣。
陳立武隨即發表內部信強調,他在美國生活超過 40 年,領導 Intel 是其職業生涯的榮譽,並澄清過去在 Walden International 和 Cadence Design Systems 的角色完全符合法律和道德標準。特朗普其後在社交媒體稱這是「令人驚嘆的故事」,並宣布政府以每股 20.47 美元(約港幣 HK$159.67)收購 Intel 10% 股權,總投資 89 億美元(約港幣 694.2 億元)。
產業聯盟效應:NVIDIA 領軍注資重塑競爭格局
政府投資宣布後,私人資本市場迅速跟進,NVIDIA 於 9 月宣布以每股 23.28 美元(約港幣 HK$181.58)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於 Intel,收購約 4% 股權。這筆投資背後是兩家公司的深度合作協議:Intel 將為 NVIDIA 的 AI 基礎設施平台製造特製 x86 架構中央處理器(CPU),同時開發整合 NVIDIA RTX 圖形處理器(GPU)晶片的 x86 系統單晶片(SoC),應用於個人電腦市場。雙方將使用 NVIDIA 的 NVLink 介面技術連接兩種架構,這對 AI 應用至關重要,因為 AI 工作負載需要多個 GPU 協同處理龐大數據。
行業分析師指出,這項合作讓 Intel 能夠贏回被 AMD 搶走的市場佔有率,因為 AMD 目前在 x86 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佔有 27.3%,而 Intel 仍保有 72.7%。此外日本軟銀集團也在 8 月與 Intel 簽署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投資協議,以增強先進技術、雲端運算和下一代基礎設施的取得。
IDM 2.0 策略困境:代工業務能否突圍
雖然獲得政府和產業支援,Intel 的轉型之路仍充滿挑戰,其 IDM 2.0(整合元件製造商 2.0)策略試圖在維持內部設計製造的同時,建立世界級代工業務與 TSMC 和 Samsung 競爭。然而現實嚴峻:TSMC 在 2024 年第三季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高達 64.9%,Samsung 僅佔 9.3%,Intel 代工服務則尚未躋身前列。Intel 計劃透過內部代工模式實現 80 至 100 億美元(約港幣 624 至 780 億元)成本節省目標,但分析師警告該公司在 2027 年前難以實現盈利。
行政總裁陳立武正推動組織文化轉型,計劃裁減約 25,000 名員工(約 15% 核心勞動力),並實施每週四天辦公室工作制以恢復協作和執行紀律。然而員工抱怨陳立武「隱形」缺乏溝通,對其曾於 2024 年以個人理由辭去董事職務後又重返擔任行政總裁表示質疑。
地緣政治籌碼:半導體供應鏈重組
美國政府對 Intel 的股權投資超越單純商業考量,反映了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戰略。CHIPS 與科學法案授權約 2,800 億美元(約港幣 2.184 兆元)資金提振國內半導體研發和製造,其中 390 億美元(約港幣 3,042 億元)為稅收優惠、貸款擔保和補助金,鼓勵企業在美國建立晶片製造廠。該法案禁止受資助企業擴大在中國的半導體製造,目的是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自 2022 年起,美國逐步加強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限制先進 AI 晶片、晶片製造裝置和極紫外光(EUV)微影工具的銷售。雖然管制措施在減緩中國晶片製造能力增長方面取得成效,但中國實驗室仍能生產高度競爭力的 AI 模型,顯示技術封鎖的局限性。
國會兩黨小組近期呼籲「大幅擴大」對華晶片製造裝置出口管制範圍,擔憂中國企業已購買近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元)精密製造裝置。在此背景下,Intel 被視為加強本土晶片製造、降低對 TSMC 依賴的旗艦企業,獲得兩黨一致支援。
特朗普式資本主義:CEO 直達總統的新規則
陳立武的案例揭示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內企業與白宮互動模式的根本轉變。相較於首任期時企業高層可透過行業協會和常規渠道影響政策,特朗普現在更偏重個人關係和忠誠度,對協商耐心減少。歷史學者 Chris Miller 指出,「行政總裁們已得出結論,與總統建立直接關係是最有效的策略」。
黃仁勳成為此模式的典型案例:他在 4 月因 H20 晶片對華銷售禁令損失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但隨後陪同特朗普前往中東促成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晶片交易,最終在 8 月與特朗普達成協議,NVIDIA 向聯邦政府支付對華 AI 晶片銷售利潤的 15% 以換取出口許可。這種「收費式資本主義」標誌著自 2009 年奧巴馬政府救助銀行和汽車業以來,聯邦政府對美國經濟最強力的干預。
轉型成敗關鍵:技術路線圖與客戶信心重建
Intel 能否成功轉型取決於其技術執行力和贏回客戶信任的能力。該公司計劃於 2026 年初推出 Panther Lake 手提電腦晶片,這是首款完全使用次世代 18A 製程技術生產的產品,比現有技術節能 30%。陳立武正考慮跳過 18A 製程節點直接進入 14A,以增強代工業務競爭力並吸引 Apple 和 NVIDIA 等重要外部客戶。
然而有媒體報導指出,Intel 在吸引新客戶使用 18A 節點方面並不成功,可能不會對外提供該技術。該公司 2025 年第二季營收為 129 億美元(約港幣 1,006.2 億元),略高於分析師預期,但淨虧損達 29 億美元(約港幣 226.2 億元),主因是重組成本和戰略調整。雖然財務狀況不佳,Intel 股價在 6 個月內飆升 88%,顯示投資者對陳立武轉型策略抱持謹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