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特寫

全港粉絲量最多 YouTuber Emi Wong:跟實市場密密拍先有得做

Emi Wong 主力以英語拍攝健康運動影片,其頻道訂閱數目超過 600 萬。

睇開 YouTube 瑜伽或者健身片的,不可能沒聽過 Emi Wong 的大名!這個坐擁 658 萬 YouTube 訂閱者及 75.9 萬 Instagram 粉絲的 KOL,是全港訂閱數量及廣告收入最多的 YouTube 創作人,大幅拋離其他對手。最近她決定進軍營養補充品市場,並為創辦的全新健康品牌 Unik 舉行發布會,趁此機會與她暢談由 YouTuber 到商業女性的轉變,以及這段時間對 YouTube 的觀察。

會考 7A 拔尖入港大,Emi 跟其他大學生一樣,畢業後加入大公司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工作。誰知為興趣考取健身教練牌照,再拍片放上 YouTube 教人健身及健康飲食,卻改變了她的前路,原本純粹想賺些外快,怎料愈來愈多人收看,頻道開設不到一年,已經有逾 10 萬粉絲,甚至有品牌邀請她合作;眼見正職晉升機會及加薪都不理想,2017 年裸辭成為全職 YouTuber,直到今天已是第八個年頭。

2021 年已當選成為 Forbes 30 under 30 Asia,成就獲得肯定。

克服孤單是首要條件

雖然八年來訂閱量都是直線增長,但 Emi 說最厲害一定是疫情那段時間,正好迎合人人在家做運動的熱潮,部分影片更衝破千萬瀏覽量,「外人看來像是很風光,但是我一直也沒有團隊幫忙,太忙時最多會請一、兩位 freelancer 幫手,尤其是疫情期間根本見不到其他人,躲在家裡拍片自話自說十多分鐘,那種孤單感是外人沒法想像的,有時可能只是小事一樁,舉例說剛拍了的片沒太多人看,一個人就會愈想愈亂…… 跟以往在寫字樓返工,有一班人在辦公室一齊有傾有講,所有人同來解決問題的情況完全不同,我相信這是做 YouTuber 的基本門檻,一定要懂得征服孤單。」

另一難關是面對公眾,活在大眾眼下,私人空間變得愈來愈窄,Emi 當然也不例外,去年與丈夫離婚一度也成為媒體熱話,她說最初一定不太習慣,「我想每個 YouTuber 都經歷過這個心理關口,剛開始時短片大多是拍給家人及朋友看的,但慢慢有不認識的人加入,壓力自然就來了。就算有 100 個人喜歡你,但只要出現 1 個不喜歡你的,你就會對那 1 個特別注目,尤其是最初面對公眾時很想像得到,為何一個跟你完全素未謀面的人,可以如此不喜歡你,我真的試過為了網友一句負評,而不開心了幾天!直到後來想通了,其實那些負評或是沒建設性的言論,對我的生活是百分百沒有影響的,不論對方說了什麼,地球還是會轉,生活還是會繼續,唯有將心態轉變,才能令自己心臟變得強大,現時即使見到任何負評,我也只會不開心幾秒就過了。我覺得未必每個人也能面對公眾,如果覺得自己未必能調整心態,去面對網絡生態的話,就可能要再三考慮是否合適入行去做 YouTuber。」

除了運動還有其他短片題材,令頻道內容更豐富。

經歷了八年拍片生涯,由只有 YouTube 一個短片平台,發展到今時今日社交媒體多如繁星,由長視頻演化到短視頻的世界,Emi 說生存下去的秘訣只有一個,就是密密拍!「我覺得沒有什麼比持續性(consistency)重要,如果太長時間沒有片上架,很難留得住觀眾,所以八年來從未試過有一個月是沒有發片的,而且也不單是拍運動片,煮食、美容、生活、旅遊統統都拍,當然某些片種反應始終是不及運動片的,但我也繼續照拍,原因是總有觀眾喜歡的,你永遠不知道一直拍下去會有什麼意外收穫,總之持續地做下去,最終一定會成功。」

由長變短迎合市場

當然持續做不等同盲目做,Emi 坦承做 YouTuber 要依市場轉變,不可能以同一種方式做到老,「最明顯是疫後少了時間在家,又或是睇片平台愈來愈多,大家的集中力(attention span)會較弱,所以才會有短視頻的興起。我現時差不多每日或隔日就發布一條短視頻,長片的數量也由之前每月 8 條,大幅縮減至每月 4 條,其實做運動片已是十分幸運,別的片種要觀眾看片主一個人講十多分鐘,難度可謂十分之高,要一條片內不斷有爆點才可以做到,運動片還算是有少少優勢,不過也要順應潮流多拍短視頻,雖然要重新學習及適應,但整個製作模式及思維要懂得跟上變通,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

雖然長片製作數量大幅減少,但 Emi 說慶幸運動長片仍算多人觀看。

做 YouTuber 的,十居其九都會多做幾門生意,甚至成立自己品牌,Emi 也不例外,最近與幾位朋友創辦健康品牌 Unik,專攻營養補充品,不過拍片八年才首次從商,她說對此一直也很謹慎,「我要真心相信一件事情,才可以將之轉化為生意。我知道其他同類型 KOL 喜歡選擇運動服作為入門生意,但真的要產品有極高品質及具備競爭力,我才會選擇。至於最後選擇補充品的原因,是因為疫情前成日要飛到外地公幹,身體很易出現毛病,即使有充足運動及均衡飲食,總是會疲累及情緒不好;後來做了個 DNA 測試,發現身體內的鋅及某幾種維他命不足,於是開始服用補充品,神奇地整個疫情期間也沒有病,甚至精神及情緒也好了起來,最終決定要將之轉換成生意,助大眾實現更健康及快樂的生活,貫徹我一向拍片的宗旨。」

靠粉絲大數據定生意方向

為了令品牌成功,Emi 與其他創辦人花了一年時間籌備,首先物色到一間澳洲的補充品生產商,成為他們的生產合作夥伴,然後再借助 Emi 的粉絲群,不停進行網上投票來收集數據,了解市場需要,「最快能接觸前線消費者的,就是透過自己的 YouTube 平台,目前八成粉絲是女性,起初也以為她們關注的沒什麼特別,誰知卻有不少驚喜,例如竟然有為數不少的粉絲關心脫髮的問題,這是完全意料不到的,對我們日後推出產品很有幫助。於是根據調查數據,我們決定與營養師合作推出七個系列,與坊間以單一補充品為產品的方向不同,每個系列由不同補充品組成,應付各種場景,例如時常旅遊公幹,又或是時常睡得不好的,抑或是素食支持者等等,客戶就毋須疑惑自己應該服用哪種補充品,而是因應需要選擇合適系列,對她們來說會較易入手。」

Unik 提供七大系列補充品,滿足特定健康需求。

現時長居峇里的 Emi,說不論是當 YouTuber 或是從商,她都覺得女生存在一些優勢,「我很幸運自己在香港長大,這裡男女機會明顯尚算均等,女性並不比男性輸蝕,從商方面,女生也同樣沒有給比下去,甚至我認為更有好處;以我自己身在峇里為例,Unik 的設計團隊在美國洛杉磯,除了香港以外,還有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同事,要遙距連繫各地同事完成工作,女性更有耐性及擅於溝通的優點正好能發揮所長。」目前 Unik 主力發展香港市場的 Gen Z(1990 年代中後期出生)市場,未來打算發掘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兩地的商機,「我們將品牌使命定為 Be Healthier and Happier,是希望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特別是見到學童自殺的新聞頻仍,做生意之餘也同時想關顧年輕人的精神健康,並藉此推廣自我關愛的重要性。」

撰文:張康靜

編輯:尹思哲

Tags : 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