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業界專訪

本地診所 App 兩年回本 IoT 遙距診症發展潛力大


醫療相關的科技除了手術用技術和檢測儀器之外,其實還有不少應用可以透過新科技來改善效率。有本地初創就研發診所專用排隊 App,廣受獨立醫生及診所歡迎,服務推出兩年已成功回本。

本地初創 Doctor Q 主要提供診所搜尋、預約和排隊功能,用家可以在 App 上按照自己的需要找到所需的醫生,然後進行預約和排隊。App 內可以看到輪候需時,以及在即將輪到自己的時候獲得提示。今次 unwire.pro 就邀請到其創辦人文頌彤分享發展心得。

▲ Doctor Q 創辦人文頌彤(左)表示診所遙距服務屬於整個發展的入門項目,期望能從醫療系統下游開始,發展出一站式的醫療管理系統,形成生態圈。

收費模式依照市場變化而調整

Doctor Q 放棄以月費模式向用戶收費,文頌彤解釋指,網上預約就診的模式不會一下子有很多醫生接受,變相業務起步合作伙伴不多。運用月費模式的話,因為基數少,收入並不足以支撐公司營運開支。以一家初創來說,在長期支出而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很難支撐過去,這也是初創很容易失敗的幽谷。所以經衡量過後,決定先向客戶收取一次收費,再收取年費。後期再加入混合制度,隨著加盟診所的數量增加,才加入月費模式,運用雙軌制度支持營運。

疫情加速服務發展

今次疫情無疑有助推動其發展。平台由疫情前的六十多位獨立醫生,到現時已經超過一百位加盟。文頌彤認為,隨著疫情發展,人們接受新科技速度亦都加快。因此他們接下來會加入新功能遙距診症,畢竟是新事物,預期起步時不會大受歡迎,大家都需要經歷一個階段,由未知到認知,到適應時亦需要時間,但他認為這會是未來的趨勢。

他覺得,新功能起步時不會完全取代實體診症,但對醫生來說,照顧病人不只是面對面時才能做到,例如病人服藥後,與預期之中的情況有所出入,或者病人服藥後有疑問,亦可透過遙距診症解決。有些病人並非本地人,如已飛回加拿大,即使有疑問亦無法即時回港應診,但透過遙距診症就可以解決問題。而較早發生的情況則是跨區診所,由於診所並不處於自己住所的區域,有問題時病人又要乘車返回診所,費時失事,遙距診症則有助解決這些問題及減少等候時間。

▲ 除了預期在下年第一季推出遙跨診症服務,因應疫情,他們亦積極發展線上探病功能,讓家人除了看到在院家人情況外,亦加入醫生同時參與,以助家人了解詳細情況。

未來可發展物聯網產品

放眼未來,文頌彤認為以前的情況是病而後治,隨著社會科技發展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日後期望能提供一些物聯網產品,讓市民或用戶自置一些廉價產品,從而得以長期做測試檢查。透過檢查記錄數據,可以發現病人可能心跳頻率過高,提前讓病人知道。屆時,病人可以授權將資料傳送至指定的私家醫生,經醫生判決後再向病人建議是否需要應診,這樣就能預防問題。他對於公司未來發展感到樂觀,認為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加劇,對其服務需求亦會增加。

▲ 雖然現時業務主力與獨立診所醫生合作,但創辦人認為發展一站式系統不止在個別診所應用,更能為大型醫院處理繁重的行政及資料記存問題。

Tags : local startupmedical
Antony Shum

The author Antony S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