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創企業業界專訪

本地研 3D 打印泥造珊瑚礁盤 珊瑚存活率增 4 倍

珊瑚是不少海洋生物的家,但隨著全球暖化以及人為污水排出增加,香港的海底出現赤潮以及沙漠化問題,令到珊瑚難以存活,變相令不少海洋生物亦絕跡本港,例如我們喜歡的石斑、蝦蟹類。一家本地初創於去年 7 月得到漁護署支持,在海下灣海岸公園設置 130 塊本地研製的珊瑚礁盤,一年過後發現成效對比過往運用水泥磚,珊瑚存活率大大增加了四倍。

採環境友善物料

archiREEF 由 2015 年開始種珊瑚,希望可以保育香港珍貴的珊瑚,維護海洋生態。聯合創辦人 Vriko Yu 表示,活動初期已發現市面上沒有一種十分適合我們種珊瑚的工具,絕大部分都是運用水泥或金屬材料製作,而這兩種物料對環境都不太友善,且結構亦相對較簡單,未能達到想要的復育效果,於是決定設計這款珊瑚礁盤。

她解釋,在材料考慮上,由於想避免傷害環境,所以選用了最天然的物料,也就是泥,經過高溫燒後就會變成赤陶土。

▲ 種珊瑚活動會先派員在附近水域尋找仍然存活的小型珊瑚,把牠們移植到珊瑚礁盤上,提供一個較安全的生長環境。(圖片來源:Paul Sedille)

3D 打印設計更彈性

archiREEF 製作的珊瑚礁盤與傳統量產的不同,使用了 3D 打印技術,效果也相當不俗。Vriko 解釋,他們想要一個很結構複雜的成品,珊瑚礁盤是六角形設計,因此隨時能夠擴建;除此之外,其實它有三個支撐點可以升起,因為需要應對的香港水域問題,也就是沙泥比較多,需要這種升起的結構來保護珊瑚。

除了這兩個主要的結構設計,仔細留意會發現底層屬網狀結構,而面層則是類似珊瑚礁的結構,這些設計都能幫助種在盤上的珊瑚較少受到沙泥侵蝕而影響存活率。他們希望能度身訂造一個結構,大小剛好讓珊瑚在上面生長;而如果想要任何調整的話,只需要改變數值就能夠輕易得出預期成品,能夠迅速完成設計,無須耗費金錢和時間重做模具,因此 3D 打印是最能符合他們要求的工具。

物料有獨特限制須解決技術問題

現時,要製作一個珊瑚礁盤首先需要2至4小時進行 3D 打印,然後等待兩至四星期,待泥風乾後便可以放入火爐,以 1000 度高溫燒8小時。為了提升速度,團隊正從物料入手,希望能夠將製作珊瑚礁盤的時間降至一日內完成。

Vriko 指,水泥有它的好處,就是很容易取得,很多地方都有。如果需要混合製作出來亦相當簡單,然而它有個致命缺點便是酸鹼值太高,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無法在上面生存,因此下一步希望研究可有人造方法,或者加入活性成份,改變水泥這個致命缺點,從而令到生物混凝土能夠應用在生態復育。

▲ archiREEF 團隊現時會每季到水底監測珊瑚礁盤的情況。(上圖來源:Phil Thompson;下圖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期待企業參與達致雙贏

對於未來發展,Vriko 認為以往珊瑚復育一般由政府或科學家負起責任,但其實希望大家都能出一分力投入參與。因此接下來很想召集一些對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或對可持續發展有貢獻的公司一起領養珊瑚礁。領養珊瑚礁由企業購買珊瑚礁盤,放置於水底,能夠讓他們的客戶或員工一同參與,整個活動實在地執行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的每一個理念。而每一個行動完成後,究竟種了少珊瑚,最終能夠支持多少種生物多樣性,這些數字都可以收錄在企業年報之中,以提升企業形象。

▲ archiREEF 產品發展經理 Natalie Man (左) 、聯合創辦人 Vriko Yu (右) 希望大眾能夠多了解珊瑚復育對人類甚至環境的重要。

Tags : environmentlocal startup
Antony Shum

The author Antony S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