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支付系統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英倫無現金體驗:感應式支付全城通行 倫敦經驗值得香港借鑒

現金、八達通和信用卡雖然是港人多年來慣用的支付方式,但隨著近年國內外各種手機流動支付方式進軍本港市場,市民的支付習慣開始逐漸轉變之餘,亦迫使包括的士小巴、港鐵等本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開放接受八達通卡以外的電子支付方式。

就今年八月港鐵的更新閘機的投標文件顯示,新閘機將改用多重智能支付 (MEP) 系統,接納八達通、智能車票、以二維碼 (QR Code) 為基礎的手機支付程式、非接觸式 EMV 卡等方式支付,若計劃落實或將打破八達通在公共交通支付市場上壟斷多年的局面。

▲ 機場客運站及地鐵站內均可見到「Travel with contactless」的資訊展示,鼓勵乘客可直接使用信用卡、預付卡等非接觸式支付方式乘坐鐵路運輸服務。

最新消息指,港鐵已落實有關計畫,讓市民可於 2020 年中起,透過手機支付程式掃瞄閘機上的 QR Code 入閘及繳付車資,預計全線將有約 1,000 部閘機可支援 QR Code 支付功能;到 2022 年則陸續升級全港約 2,500 部閘機,以接納非接觸 EMV 卡支付方式(EMV 為三大國際發卡組織 Europay、MasterCard、VISA 共同制定的標準,可有效解決相關安全問題),當中包括實體卡與嵌入手機 EMV 卡,如 Apple Pay、Samsung Pay 等。

事實上香港並非個例,全球如紐約、新加坡及悉尼等城市均在推行開放支付系統架構,而倫敦作為全球最早於整個交通系統採用非接觸式支付的城市之一,早在 2012 年至 2014 年間就將開放支付系統架構逐步在全城推行,並有效提升整體運輸系統的服務和乘客體驗,筆者早前有幸親身到英倫採訪並體驗,了解倫敦交通局 (Transport for London, TfL) 如何在背後主導革新,相信當中的經驗值得本港借鑒。

開放支付環境 TfL 節省營運成本提升整體運輸服務

TfL 於 2003 年首次推出 Oyster 卡,比起 1997 年香港推出的八達通卡更遲面世,而且 Oyster 卡是專為當地的運輸系統而設計,不像八達通卡能用於交通以外的交易,TfL 支付技術及數據總監 Mike Tuckett 指,基於現時非接觸式支付方式的廣泛應用,並沒有計劃將 Oyster 卡擴展至零售業等其他使用範疇。

▲ TfL 支付技術及數據總監 Mike Tuckett

雖然 Oyster 卡面世比八達通卡遲,但 TfL 卻早於 2012 年已決定推行開放架構的支付系統,接納乘客使用如信用卡等非接觸式支付方式,最初在倫敦巴士先行,再逐步推及至其他交通運輸系統。Mike Tuckett 表示,在引入非接觸式系統前當局已進行了大量測試,確保在廣泛應用前,精進及改善系統相關的通訊,才進一步推出至其他交通服務。

▲ 倫敦是全球最早於整個交通系統採用非接觸式支付的城市之一。圖中展示於倫敦地鐵使用緬甸發行的 Visa 預付卡。

他續稱,推行新支付系統的主要挑戰是在不影響公眾和旅客的情況下提供任何更新。倫敦作為一個 24 小時不停運作的城市,不可能將系統關閉數週來測試或升級。因此 TfL 在背後進行了大量測試,以確保在無需停止現有系統下即可交付更新,減少因系統停機對乘客造成的任何影響,這樣無疑使整個更新計劃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相對於影響到乘客的潛在風險,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現時在倫敦,市民和旅客已可使用非接觸式支付乘搭巴士、地鐵、電車、輕軌鐵路(DLR),地上鐵 (London Overground),倫敦交通局鐵路 (TfL Rail) 等眾多交通工具。Tuckett 又提到,TfL 亦與所有列車運營公司合作,在倫敦的國家鐵路服務以至泰晤士河沿岸運營 River Bus 服務的 Thames Clippers 引入非接觸式支付系統,讓旅客可更方便地使用這些觀光遊覽的服務。

▲ 泰晤士河沿岸的 River Bus 碼頭,除了本地 Oyster 卡外,同時支援各大發卡組織的非接觸式信用卡。

他透露,自從倫敦的地鐵,巴士和鐵路服務部門推出非接觸式支付以來,基於其便利性,以及可將信用卡透過 Apple Pay 或 Android  Pay 等支付功能整合到手機中,已看到許多客戶從 Oyster 卡轉換到非接觸式支付。而根據 TfL 今年四月的統計,當局發現倫敦地鐵及鐵路服務在整體使用非接觸式支付的乘客比例已由 2016 年的 25% 增加至現時超過 50%,而自 2012 年以來已錄得超過 20 億次透過非接觸式信用卡和手機支付,平均每週達 1,700 萬次。

對於 TfL 而言,Tuckett 認為轉向非接觸式支付系統除了幫助乘客減少在車站售票機上排隊的購票或增值的時間外,也為 TfL 帶來一系列更廣泛的運營變革。當中包括自 2014 年 7 月在巴士推動「無現金」政策,不再收取現金使每年平均節省約 2,400 萬英鎊營運成本;於倫敦地鐵站取消售票處,工作人員可直接幫助乘客處理票務障礙或疑問,同時騰出空間用於開設紀念品店等零售店鋪, 據悉,目前約有 95% 的倫敦地鐵站售票空間已轉換用途,節省的成本和增加的營收均可重新投入用於改善服務。

Visa 作為 TfL 建立開放支付支付系統的協力者,近年一直在全球範圍與各國的公共運輸部門或機構合作,將非接觸式支付進一步推及至公共交通領域。目前在全球範圍多個城市包括倫敦、悉尼、紐約及新加坡等商討合作,以英國倫敦的運作成績最為顯著。

▲ Visa 全球交通方案發展總監 Jonathan Hill (左)及 Visa 客戶體驗及產品總監 Kevin Akerman(右)

Visa 全球交通方案發展總監 Jonathan Hill 認為,非接觸式支付的快速、方便和普及無疑是當中的成功關鍵,更重要的是對於乘客而言,不用改變已經養成的拍卡入閘搭車的習慣。

Tuckett 亦分享 TfL 在這方面的經驗,指當初在推出開放支付環境時,主要關注的是公眾如何接受不購票的改變。他指在推出非接觸式支付前,Oyster 的發行和使用已經過約十年時間,因此市民對這類智能卡的運作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在使用過渡上相對簡單。但對於某些從紙質車票直接轉向智能票務的城市來說,可能情況就未必如此。

他認為關鍵是要確保在系統更新前有足夠的教育,以便市民可以了解其優點加快接納,而口碑無疑是任何新技術最有效的宣傳,因此確保新技術在登場首天達致令公眾滿意的效果,是所有城市都要考慮的優先事項。

儘管非接觸式支付的用量持續增長,當局卻無意淘汰 Oyster 卡。Tuckett 指,現時仍看到每天有超過 20,000 張新 Oyster 卡售出,並會繼續在倫敦市內推廣,並無計劃逐步淘汰 Oyster 卡,因為總會有乘客如兒童或並未持有支援非接觸式支付卡的海外旅客。但當局同時會繼續做宣傳工作,促進海外遊客使用非接觸式支付,特別是在機場以及與國際機構合作,確保旅客了解他們可以使用。他提到,自非接觸式支付推行以來,已有來自 120 個國家的卡片使用過該系統,證明該系統同樣可於任何城市應用。

Hill 及 Visa 客戶體驗及產品總監 Kevin Akerman 二人亦舉出不少採用 EMV 信用卡等非接觸式支付方式的好處。對旅客而言,可以節省額外購買當地儲值卡的費用(如 Oyster 卡會收取可退還的 5 英鎊按金)和程序、無需擔心金額不足/頻繁增值/用剩金額等問題,還能同樣享有乘車優惠。對於城市交通局或運輸系統而言,可以減少設置售票機,節省管理成本(如現金處理),同時亦有助疏導人流;如上文提及,裁減售票中心和售票機可騰出空間改作其他用途,獲取收益重投用作服務改善。

非接觸式支付的方便和快速,相信是二維碼為基礎的流動支付工具不斷進軍香港市場的情況下,仍有不少港人傾向使用八達通的一大原因。倫敦交通由 Oyster 卡過渡至開放支付環境對本港不失為一個合適的參考例子。

二維碼處理交易時間未達要求

回看香港,就目前的消息港鐵的閘機更新計劃雖然是採取多重智能支付 (MEP) 系統,但將會是 QR Code 支付功能率先推出,非接觸式支付陸續跟上。在消息揭露最初,已有不少質疑聲音指與現行的非接觸式技術相比,QR Code 支付需要用戶先打開應用程式,掃瞄 QR Code ,再等待授權才能夠成功入閘。在現已十分繁忙的港鐵站使用,有可能加劇車站的擠迫情況。不過消息亦指,港鐵的閘機更新計劃為免因連線問題影響入閘速度,將會採用「先乘搭後付費」方式,離線記錄乘客的車程資料。乘客只需打開應用程式中的預設 QR Code ,然後在感應器上掃過,可於 0.4 秒內成功入閘。

其實 TfL 在推行開放支付環境之初亦面臨同樣的選擇,Tuckett 指在支付架構的初步開發工作中,當局亦研究了一系列選項,包括使用 QR Code 的可能性。然而就當前的情況,他們認為基於速度和可靠性 QR Code 並不適用於大眾公共運輸上作支付方式。例如環境太光、太暗會影響掃描速度;QR Code 亦未能達到當局每筆公共交通支付交易需少於 500 毫秒(0.5 秒)完成的要求,因此最終選擇了平均可於 200 至到 250 毫秒內完成每筆公共交通支付交易的非接觸式支付。

為倫敦交通系統提供安裝和維護讀卡器的設備供應商 Cubic,該公司運輸系統策略經理 Dave Roat 亦認同二維碼在繁忙的大眾運輸中並非最佳的應用技術,尤其是高峰時段,疏導人流的速度及不上非接觸式支付方式。

▲ Cubic 運輸系統策略經理 Dave Roat

不過即使是速度相對較快的非接觸式支付,受限於閘機開關等硬性條件,仍有一定上限。以倫敦為例,非接觸式支付每分鐘約可處理 30 名乘客。為進一步提升處理速度,Cubic 正開發一套名為 Gateless Gateline 的無閘機檢票系統,將讀卡設備與閘機分離,再透過感應設備、電腦視覺和感應區域的配合,快速檢測乘客有否付款入閘,從而做到無需設置開關的閘機讓大量乘客同時通過。

聽起來像是近期興起的「無感支付」方式,不過有別於「刷臉」收集人面影像這類敏感數據的辨識方式,Gateless Gateline 的感應設備是透過視像分析將乘客標示為一個個不同高度的「物體」(Object) 進行辨別,避免收集不必要的敏感特徵數據,也能做到無感支付的效果,以釋除乘客對私隱的顧慮。不過 Roat 亦指系統目前仍處於原型開發階段,距離實際投入應用仍需數年時間。

▲ Cubic 目前正研發一套以感應為主,讀卡器與閘機分離的快速入閘系統,來解決目前乘客需逐個入票、拍卡入閘而容易造成的「人龍」的情況,期望藉此解決繁忙時段乘客疏導問題。

▲ 無閘系統的概念,將讀卡器與閘口分離,再透過設於天花及地面的感應裝置配合,判斷乘客所持車票是否有效,並在地面的感應區域以顏色警示乘客能否通過。(圖為系統開發原型)

開放支付環境大勢所趨

Visa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非接觸式支付在香港十分普及,並為港人廣泛使用,每 10 個 Visa 實體交易之中,便有 4 個是以非接觸式方式進行 (43%),以使用量計,香港在亞太區感應式支付市場中排名第五。同時,香港透過流動設備進行 Visa 感應式支付的滲透率亦為全球最高水平之一。

▲ 巴士、的士等交通系統同樣支援非接觸式支付,倫敦的巴士更是自 2014 年起不再接受現金。

報告反映港人具備使用非接觸式支付習慣之餘,亦顯示本港在接受非接觸式支付上有較為成熟基礎設施支援。報告亦指出,港人選擇以感應式手機支付(44%)、感應式信用卡(40%)或 QR code(15%)來支付車資,若本港參考倫敦為公共運輸系統引入開放支付環境,相信對港人影響不大。過往二十年以八達通卡為主的運輸交易系統在港固然行之有效,但並非繼續固步自封的理由,倫敦交通局的措施以及與當地交通運營商的合作經驗,值得港府借鑒。

 

Tags : cashlessContactless PaymentEMVHong KongLondonMEP SystemMobile PaymentMTRQR Codeslide
Ken Li

The author Ken Li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