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專訪

社群食評網正式進駐香港 專訪 Yelp:打手?No way!

在美國廣受歡迎、以社群推薦本地優質商戶的 Yelp 平台擴展亞洲版圖,在今天(25/9)正式進軍香港。除提供繁體中文網站介面外,iOS 和 Android 平台的手機應用亦已提供下載。Yelp 新興市場副總裁 Miriam Warren 表示,Yelp 絕不會向商戶收費以換取更好的推薦排名,希望完全由用戶真實評價來完成香港和全球商號的數據庫。

unwire001

 

新增繁體中文網站及手機應用介面

由即日起,香港的用家可以在 Yelp.com.hk 建立自己的帳戶,分享他們對本地優質商店的意見。Yelp 的 iPhone 及 Android 的手機程式已可免費下載,而為商戶所設的工具組合——Yelp 商戶專用帳戶(biz.yelp.com.hk)亦開放供香港商號免費使用。無論是桌面電腦、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只要有網絡連線就可在香港的任何角落登入 Yelp,並可揀選支援的 16 種不同語言介面—— 包括新增的繁體中文。

Yelp 是美國一個以網友針對餐飲、夜店、購物等評分或評論的網站,成立已十年的 Yelp 在全球 29 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城市扎根,今次終於正式進軍香港。Yelp 新興市場副總裁 Miriam Warren 表示,其實一直有 Yelp 用戶要求加入香港版圖,但由於準備需時,因此直到今天才正式啟用香港區服務。至於港人熱愛的旅遊地點,如南韓和泰國則未有計劃,她表示目前在亞洲會先專注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

Yelp HK_Webpage_Home Page_Chinese (1)

 

標榜用戶真實評論

除可搜尋食肆餐廳資訊外,Yelp 亦提供包括旅遊景點、購物中心、醫生診所、鎖匠等不同的旅遊及民生資訊。Miriam Warren 表示跟其他本地對手最大不同之處,是 Yelp 的支援城市多達 29 個國家或城市,不管旅客到訪哪個陌生城市都能立即找到當地用戶最推薦的優質商號,猶如擁有一個免費的當地導遊,而且使用者可用中文查詢美國、日本當地餐廳資訊,毋須擔心看不懂。Miriam Warren 表示香港擁有亞洲區內人均而言最多的餐廳,故此在 Yelp 上令人垂涏欲滴的評語,必定能香港人和旅客都大派用場。

對於本地一些類似的食評網站會透過向商戶收費來換取更佳的推薦排名,Miriam Warren 表示 Yelp 不會這樣做。Yelp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全由網站會員針對每家商店撰寫的真實評論、評分,並藉此由推薦引擎產生向用戶推薦的商號名單。Yelp 不會向商號收取廣告費以換取更高排名,一切均以用戶真實評論為依據,以令消費者更放心使用。

 

商號可透過 Yelp 向消費者提供優惠

對於商號而言,Yelp 是免費提供服務的。Miriam Warren 表示目前的香港商號數據庫是由合作的第三方伙伴提供,但如果商號發現自己缺席名單,亦可自行在商戶專用網站輸入資料,Yelp 會在確認正確後將資料上載公開。商號可免費使用 Yelp 的推廣功能,如 Check-in 折扣優惠、買一送一優惠等,商號可隨時自由更新資料,也可向留言評價的消費者發短訊來進行更多市務推廣。

社群向心力是所有建基於網民群組力量的社群網站的重要關鍵,而 Yelp 亦深明此道。Yelp 為鼓勵更多用戶張貼評論,會邀請當地使用者成為 Yelpers 社群領袖,透過舉行不定期的派對、聚餐來維繫社群。Miriam Warren 表示香港也不會例外,將會任命一位社區經理,負責建立起屬於香港本地的 Yelpers 社群,並致力聯繫用家與本地優質商店。

Yelp HK_Webpage_Reviw Page - Peak Tram_Chinese

 

需加強港人對 Yelp 認受性

就像 Twitter 在外國大受歡迎,但在香港卻受冷待一樣,外國大受歡迎的應用要在香港開拓業務未必一帆風順。以 Twitter 經驗而言,繁體中文介面是一大關鍵,但姍姍來遲肯定是致命傷。

Yelp 在美國的確大受歡迎,紐約市更曾用 Yelp 作為 Big Data 分析,追蹤當地的食物中毒個案,如果數據不夠多是絕對做不到的。但筆者在訪問時專際試玩時留意到,餐廳等資料雖然充足,但其他包括診所、商場等資訊還有待加強。在依靠社群力量的業務上,會員數量是重要關鍵。

在目前 Openrice 仍是香港消費者最熟識平台(即使很多人已在抱怨),加上還有 Foursquare、街旁,甚至還有 Facebook 也有打卡功能下(還未數到一眾飲食雜誌),姍姍來遲的 Yelp 要改變香港使用者的習慣,絕非易事。加上除了日本是港人常去的旅遊地點外,澳門、中國、台灣、南韓、泰國都不在名單上,要做到 Miriam Warren 口中的「免費導遊」似乎仍只限在歐美地區,吸引力有待提高。

至於 Yelp 最為強調的用戶真實評論,其實在美國都正受到考驗。事實上 Yelp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也有向商號收廣告費做推廣,由於打正旗號是廣告,也不致於跟理念有衝突(你可想像成 Google 「贊助商連結」廣告和搜尋排行的分別)。

但早前就有美國商戶向 Yelp 興訟,聲稱 Yelp 有操控用戶評論行為以換取商號廣告。美國加州更頒佈了俗稱《Yelp 法案》的新例,禁止商家利用一些手段來阻止用戶在 Yelp 上發佈對其不利的評論,保障用戶的「負評」權利。如果說「打手現象」四海皆有,那 Yelp 更有必要提高港人對它的認受性,畢竟港人對「打手現象」已忍耐夠久了,一方面 Yelp 要證明中立性,也要阻止本地商家「出古惑」,看來這條路在亞洲不會易走。

 

Tags : social media
Catabell Lee

The author Catabell Lee

1 則迴響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