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建築廢物增多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考驗。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總量每日高達 15,783 公噸,當中建築廢物佔近三成。如何妥善處理及利用建築廢物,是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該市成功獲選為 2024 年度湖北省十大「無廢城市」,正因為其高效處理建築廢物的能力。武漢市將混凝土、磚塊、支撐樑等建築廢料碾碎成再生材料,並廣泛應用於重點道路項目,如知音大道、漢江灣橋、左岸大道等。這種「變廢為寶」的做法,既減少廢物又為城市建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資源,值得借鏡。
其實,除了混凝土、磚塊和金屬等廢料可以轉化重用,其他廢料如竹材、塑料、玻璃、木材、紙張和植物等也可以回收再造,減少浪費之餘,還能賦予廢物重新價值。
例如玻璃因易碎且運輸成本高,回收率一直偏低。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建築物使專用的合成防火覆蓋層(non-combustible cladding),該覆蓋層由83%再生玻璃製成,團隊在再生玻璃添加塑膠黏合劑和防火添加劑,令材料既柔韌又兼具防火及防水功能,加上價格低廉,可同時滿足結構和環境可持續的要求。香港都會大學的科研團隊則利用廢棄熱塑性塑膠,結合石膏、生石灰、沙和粉煤灰等材料製成合成環保磚。這種磚塊的質量較傳統沙磚堅固耐用,又具備優良的防水、隔音和隔熱性能,而且成本更低,相信可為建築行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源頭減廢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我們須探索多元方案,推動香港成為零廢物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