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低碳綠色

低碳綠色

零廢物的智慧城市 循環再造起橋起路「變廢為寶」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建築廢物增多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考驗。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總量每日高達 15,783 公噸,當中建築廢物佔近三成。如何妥善處理及利用建築廢物,是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該市成功獲選為 2024 年度湖北省十大「無廢城市」,正因為其高效處理建築廢物的能力。武漢市將混凝土、磚塊、支撐樑等建築廢料碾碎成再生材料,並廣泛應用於重點道路項目,如知音大道、漢江灣橋、左岸大道等。這種「變廢為寶」的做法,既減少廢物又為城市建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資源,值得借鏡。

 

其實,除了混凝土、磚塊和金屬等廢料可以轉化重用,其他廢料如竹材、塑料、玻璃、木材、紙張和植物等也可以回收再造,減少浪費之餘,還能賦予廢物重新價值。

 

例如玻璃因易碎且運輸成本高,回收率一直偏低。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建築物使專用的合成防火覆蓋層(non-combustible cladding),該覆蓋層由83%再生玻璃製成,團隊在再生玻璃添加塑膠黏合劑和防火添加劑,令材料既柔韌又兼具防火及防水功能,加上價格低廉,可同時滿足結構和環境可持續的要求。香港都會大學的科研團隊則利用廢棄熱塑性塑膠,結合石膏、生石灰、沙和粉煤灰等材料製成合成環保磚。這種磚塊的質量較傳統沙磚堅固耐用,又具備優良的防水、隔音和隔熱性能,而且成本更低,相信可為建築行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源頭減廢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我們須探索多元方案,推動香港成為零廢物的智慧城市。

 

 

 

read more
人工智能低碳綠色

AI 助減建築廢物 預測廢料產量 制定有效管理策略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近年,科技在減少建築廢物方面大派用場,當中人工智能(AI)的應用,更是普及廣泛。

 

例如透過AI可分析建築項目的設計和施工計劃,提前預測廢料的產量,並制定有效的廢料管理策略,再配合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可在設計階段作更精確的材料需求計算,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浪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便研究利用AI驅動廢物管理系統,追蹤建築廢物的產生,然後以數據生成有效的處理方案,並透過關鍵績效指標(KPI)評估專案的可持續性,優化資源運用,同時確保廢物管理的成效。

 

同時,建造業也運用AI提升3D的打印技術,按需要生產建築組件,避免材料過剩。如AI演算法可以分析建築設計的複雜性,自動選擇最佳的打印材料和打印參數,從而提高打印效率和品質。而且,AI可透過實時監測打印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如溫度、濕度和材料流動性,及時調整打印數量,以確保列印過程的穩定可靠。AI還可根據多方面的數據,預測潛在的打印問題,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廢品率。

 

全球陸續有建築商採用AI結合3D打印的技術方案,既有助減碳排放,又可提升建築效率及降低成本。葡萄牙有建築商指出,這些科技有望提升建造速度達七成,同時可節省成本達兩成。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出,香港每年的建築工程費用總開支高達3000億元,可為業界提供實踐可持續建築的黃金機會,把「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原則」納入大型建築項目。而人工智能的應用既可提升效率又能降低成本,更有效減少建築廢物,定能助業界朝著可持續發展之路邁進。

read more
低碳綠色

智慧社會 (十七):多元提升北都發展成效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北部都會區(北都)幅員廣大,佔地達 3 萬公頃,約佔香港總面積三分之,是未來香港經濟的動力來源,惟北都範圍擁有大量保育濕地,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育,便成為箇中關鍵。

 

北都《行動綱領》指出,會因應北都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作不同策略定位,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規劃及提供區內用地。去年十一月開放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就成為其中案例。塱原位處上水雙魚河與石上河之間,是一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淡水濕地,為水鳥和兩棲爬行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可發展成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樂土。

 

整個公園分為三大管理區域,分別為訪客區、農業區以及生態區。筆者最欣賞公園將農業區的農地,出租給原本在塱原耕種的農戶繼續耕作,既建造了石籠水道方便灌溉,又在農田附近建造全新的儲物設施,方便農戶存放耕作設備,農田也種植了不同的本土農作物,包括有稻米、通菜、西洋菜、生菜、馬蹄等,讓這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耕種技術得以傳承。

 

與此同時,政府又撥款在新界古洞南設立「現代化科技農業園」,落實新農業政策。項目共分兩期:第一期分別以傳統、有機和現代化 3 種模式發展;第二期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促成本地農民團體牽頭發展,協助提升本地農場的競爭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不過,要維持生態平衡及確保產業發展營運暢順,難度甚高,必須運用各種先進科技去協助監察進度,如以無人機結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激光雷達(LiDAR)等技術,將科技融入保育與發展中,才能令產業降本增效,同時提升北都發展的效益。

 

 

 

read more
低碳綠色

智慧社會 (十六):「官產學研」的轉廢為材方案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香港都市固體廢物量持續高企,人均每日棄置量由 2013 年的 1.33 公斤,上升至 2023 年的 1.44 公斤,較日本及新加坡的 0.88 公斤高逾六成多。要減少廢物量,凝聚大眾力量共同源頭減廢至為關鍵。

 

屯門曾咀的 Y.PARK【林.區】是環保署用作轉廢為材的設施之一,至今已回收處理逾 1.5 萬公噸園林廢物。為方便循環再造或升級再造。園地把木碎用於農業或園藝種植,並與本地靈芝種植場合作,協助對方利用木碎來種植靈芝。同時,又試驗把木材生產成生物炭,作為土壤改良劑、過濾污染物的濾料、堆肥促進劑和建築物料的添加物等,力求轉廢為材。

 

屯門另一大型回收設施 WEEE.PARK,主力處理廢電器及電子產品。該園採用先進設備,把「四電一腦」透過除毒、拆解和循環再造,轉化為有價值的二次物料。過程中,還會就廢電器的有害物質採取嚴格監控,避免廢電器因棄置不當,釋放鉛、水銀及溫室氣體等有害物質而污染環境。

 

學界方面,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環保再造磚,把破碎後的建築固體廢料,代替部分天然沙石骨料,以製成綠色建材,其耐用程度媲美天然沙石。這技術同時可把二氧化碳氣體,永久儲存於建築材料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科研上,政府推出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成功引入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和研發中心,以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當中不乏推動轉廢為材的項目,如利用廢灰取代水泥,可用於填海工程的水泥土攪拌樁,有助減少廢灰棄置量及填海工程的碳排放。

 

我喜見「官產學研」的合作方案經已萌芽,期望未來有更多創新方案,助香港實現零碳排的願景。

 

 

read more
低碳綠色

智慧社會 (十五) :擁抱科技的未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二十一世紀匆匆已走過近四分一,人類的生活產生極大的變化,除受惠於科技而變得便捷舒適,人類的生活同時也面對嚴峻的考驗。

 

全球暖化令氣溫上升,除使人生活不適,也影響農作物生長。而海水水位上漲也引致低窪地方水浸頻繁。早前,日本電子及娛樂巨頭索尼(Sony)邀請了多位作家想像 2050 年的生活場景──當愈來愈多人受氣候暖化影響而喪失家園,淪為「氣候難民」,他們可能索性成為「海上牧民」,居住在海上自由漂浮的房屋,在各海洋和不同文化領域之間,跟隨天氣、食物而移動,並聚居構成獨特的海上社區。

 

同時,全球人口爆發也可能令這星球不勝負荷。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會由 2024 年中的 82 億,上升至 2050 年的 98 億。人口增長令資源爭奪更為激烈。早於 2002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研究報告便警告,以當時自然資源開發的速度,地球很快無法承載所有人口,預計在 2050 年,人類便需要移民到其他星球生活。這令我對內地一份發展太空科學的宏大藍圖不禁浮想聯翩。

 

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去年 10 月中,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 年)》,目標是要「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科學任務規劃為三個階段,中期任務規劃包括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火星宜居環境演化與生命訊號等科學任務;總目標是 2050 年成為太空科學強國。

 

到 2050 年,移民太空會否成為時尚,還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在可見的未來,科技將會帶動人類邁向更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

read more
低碳綠色

科技巨頭合作改革碳市場 希望挽回公信力解決碳排放爭議

環保議題近年一直受到重視,科技界等大型企業也利用「碳信用」(Carbon Credit) 制度來中和本身的碳排放,不過這個制度亦有其爭議。最近 Amazon、Exxon 和 Microsoft 近日就加入由美國兩黨政策中心智庫組織的特別工作小組,希望改善自願碳市場的運作提升信譽。
(繼續閱讀…)

read more
中小企專題人工智能低碳綠色初創企業業界消息

《施政報告》創科及銀行業界回應逐一看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的措施,同時亦由政府牽頭鼓勵創新投資。就上述《施政報告》內容,我們找來業界人士與專家,和 Unwire Pro 讀者分享他們的見解。

香港貿發局主席林建岳博士歡迎特區政府再推「還息不還本」、向「BUD 專項基金」注資 10 億元、增撥 5 億元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劃 2.0」等措施,認為有助支援中小企持續發展,及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會展和盛事之都的角色。

除於明年 8 月再度舉辦「香港好物節」,助港商旗下品牌利用電商平台和社交電商開拓商機,林博士亦透露貿發局每年均在港舉辦約 40 個國際展覽和會議,亦會在更多內地及海外的重要展覽設立香港館,並且加強商貿配對安排,全方位推動香港中小企及品牌發展。

數碼港全力支援加快中小企數碼轉型 

數碼港創業學會聯合會長麥騫譽博士認為,在科技浪潮下,施政報告在增加創科產業投資、提升初創生態圈建設、支持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人才培育等各方面提出 一系列新舉措,將有助科創企業壯大發展。

特區政府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例如「數字政策辦公室」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整合到政府行政流程中,學會認為,此舉將有助加速政府不同資金審批程序,惠及數碼港的初創企業。

數碼港主席陳細明則表示:「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擴大對創科產業的資源投入,強化本地創科生態圈,並加強發展新質生產力。數碼港亦將繼續配合特區政府策略,積極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數碼港將繼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推動科技產業化發展,加速創科成果轉化及普及應用。」

他又透露,特區政府去年撥款 5 億港元通過數碼港推行先導計劃,提供以 5 萬元為上限的配對資助,協助中小企應用現成數碼科技方案。至今,數碼港收到超過 3,400 宗中小企申請。而目前,通過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CMF),投資初創企業並為其引資,連同共同投資的融資總額達到 19.4 億港元;數碼港投資者網絡(CIN)則促成融資達 25.9 億港元。

數碼港將一如既往配合特區政府相關措施,透過各項培育、加速器及支援計劃,為初創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提供全面支援。 

▲港深創科園首批大樓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陸續落成。

港深創科園回應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

政長官昨日透露將於年底前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促進兩地園區互通的創新政策。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共佔地 87.7 公頃,與對岸的深圳科創園區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組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據悉,港深創科園首批大樓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陸續落成,當中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大樓,各樓高八層,總面積約 32,000 平方米,料將提供 87 個研發用途的單位。每座濕實驗室大樓均配備三級生物安全等級或 P3 實驗室配套,中和化學廢物中央處理系統等,能夠滿足本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的發展步伐,以應對濕實驗室的龐大需求。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行政總裁馬惟善表示:「行政長官宣佈成立『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親自帶領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的發展規劃,充分體現香港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重要策源地的決心。」

馬惟善相信,在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下,港深創科園將充分發揮科研橋頭堡的優勢,匯聚本地、國際和内地的人才、資金和資源,協助提升香港科研產業的經濟價值。

阿里巴巴看好 100 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

至於同樣大力支持初創發展的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其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駱美琪深信,是次政府計劃設立的 100 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將可進一步帶動一些關鍵領域的發展。 

 「自 2015 年創科局成立以來,整體初創生態系統不斷演變,本地初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優化「創科創投基金」的具體細節尚未公布,但相信重新調撥的 15 億元,將幫助填補目前的資金缺口。 」周駱美琪表示將繼續利用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推動科技和創新的環境。

戴德梁行倡持續提升「互聯互通」機制

今年的《施政報告》增加了不少針對銀行金融業的發展政策,就此,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陶汝鴻有以下回應。 

戴德梁行樂見政府考慮加入產業發展方面,以創新科技產業、教育醫研作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此外,本行建議政府同時考慮將低空經濟產業引入北部都會區。

陶汝鴻亦盛讚政府持續提升「互聯互通」機制,強化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是次主要措施能夠有效響應國家發展改革委,於 2023 年年尾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除持續右強基礎建設,升級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以便利國際投資者以不同幣種結算各類資產;亦提升固定收益市場的基建,例如為人民幣計價的回購交易,建立中央清算系統,使在港發行的國債,於離岸市場成為更受歡迎的抵押品;及繼續研究提升「跨境理財通」。

他相信,政府能夠配合三年行動計劃,以吸引外來企業和資金,營造合作共藏的開放環境,加強互通以及加快推動灣區通工程。 

銀行學會關注人才短缺問題

《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新措施,以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表示,樂見施政報告再一次以「國際金融中心」,和「培育人才」為重點,正視人才短缺問題。

梁嘉麗同意正如報告所述,各行業未來五年人力短缺估算約 18 萬人,銀行及金融服務業亦不能獨善其身。政府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將有助聚集及培訓多元人才,銀行及金融服務業亦會隨之受惠。

在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學會也十分關注有關推動本地銀行及金融市場發展的措施,包括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綠色金融生態系統,和強化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等。

學會將因應相關的發展方向和焦點,為業界提供和加強相關的培訓課程和專業資歷認證,並會持續審視目前「銀行專業會士」(Certified Banker),及「銀行專業資歷架構」(Enhanced Competency Framework)的專業資格課程內容。

此外,學會將配合政府整體人才發展策略,並與業界及監管機構合作,強化相關專業資歷培訓工作,確保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read more
低碳綠色

施耐德電氣辦 Ignite Your Impact 創意挑戰賽 提高學生對綠色城市認識

近年本地除了初創比賽,亦愈來愈多機構鼓勵學生參與研發創新。施耐德電氣近日便宣佈推出為期 7 個月的「Ignite Your Impact 創意挑戰賽 」(Ignite Your Impact Challenge),旨在啟發本地中學生發揮創意,分享新穎構思,並利用創新科技和數碼解決方案來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提高學生對迫切的環境、社會和綠色城市需求的認識。

挑戰賽由即日起至 2024 年 11 月 30 日,接受來自本地及國際學校的中一至中五學生(7 至 11 年級)組成 1 至 4 人的參賽隊伍,並在同校老師的指導下報名參賽。他們將共同策劃並構思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三個主題中的相關問題,包括:環境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綠色城市影響力,並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創新和技術的知識。入圍隊伍將受邀與施耐德電氣專家作定期會面及獲得專業指導,為 2025 年 5 月底舉行的決賽日向評審團進行最終提案匯報做好準備。表現最優秀的三支隊伍將獲得獎勵,包括參賽的學生、領隊老師和所屬學校,以表揚其傑出貢獻和對創造影響力的嘗試。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下一代對我們的未來至關重要,他們擁有改變社會的巨大潛力。我們很高興舉辦『Ignite Your Impact 創意挑戰賽』,旨在提升新一代於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技能。施耐德電氣一直致力於透過培養年輕人才以回饋社會,我們期待他們透過創新和科技推動社會發展。」

挑戰賽得到多間機構支持,包括大學、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及社會企業等,讓本地中學生獲得行業領袖和專家指導的機會。通過挑戰賽,學生們將有機會開發及將他們的創新解決方案製作成具體的原型作品(Prototype)。

除了指定獎項外,得獎團隊還將有機會參加施耐德電氣為期一週的工作體驗,並可於來年的施耐德電氣年度旗艦活動上展示自己的原型作品。此外,為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施耐德電氣將為得獎隊伍所屬學校提供全面的能源審核服務,以提升校園的能源效益。

read more
企業趨勢低碳綠色

香港綠色科技挑戰推動房地產及建築業實現 2050 淨零排放

全球極端天氣問題愈趨嚴峻,不少企業早年已致力推動綠色科技減碳排放。淨零排放投資與創新平台 Carbonless 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攜手,匯聚本地房地產及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先驅,共同推動香港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為期六個月的「香港綠色科技挑戰 綠色建築版」(綠色科技挑戰)以「香港綠色科技圓桌會議」閉門會議拉開帷幕。

綠色科技挑戰先導項目

由於高樓大廈消耗本港九成以上的整體電力,建築業一直是《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備受關注的領域。是次綠色科技挑戰針對的相關建築項目,包括:酒店、零售、商業、住宅、貨倉以及多用途發展項目,並已獲逾十座大廈及工地確認參加。

此次綠色科技挑戰的合作夥伴,包括:高力香港、嘉民、香港科技大學、新世界發展、新創建集團、太古公司、威立雅和有利集團。這些企業將與全球科技企業配對,為選定的本港房地產發展用地和開發項目,實現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超過十個總值數十億港元的商業及住宅用地正就先導項目進行評估。參與的國際科技企業經過嚴格篩選後,將可利用這些先導項目作為其創新技術的試驗平台。據悉,首屆綠色科技挑戰將有多達八家創新企業有機會前往香港,與合作夥伴交流並贏取合約及投資。此外,獲選科技企業亦將受邀到香港設立業務,進一步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綠色轉型

Carbonless 創始合夥人 Tony Á. Verb 表示,Carbonless、科技園公司與一眾合作夥伴,均期望透過綠色科技挑戰在香港推動綠色轉型。

「我們的使命是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案,以實踐減碳的承諾。我們邀請整個行業加入我們的行列,設立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希望將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至今,本地房地產業界對這項計劃的反應非常正面,我們看到業界及各個策略合作夥伴的熱情和決心,這對房地產業和香港來說都是令人興奮的。」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則透露:「科技園公司承諾在 2045 年前,達到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提出的淨零排放標準。SBTi 的淨零排放標準是科技園公司減碳發展規劃的重要里程碑,而香港綠色科技挑戰正好為多個業界,帶來可加速減碳進程及保護環境的創新技術方案。」

綠色科技挑戰的啟動標誌著香港在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方面,邁出重要的一步。除為房地產行業帶來全新的合作模式,同時亦吸引了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氣候倡導者,為香港帶來創新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機遇,共同推動香港的綠色轉型。

read more
低碳綠色初創企業

ESG 初創企業創新科技演示日牽線搭橋拓綠色商機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綠色初創生態發展,並為環保業界創造綠色商機。為此,世界綠色組織(WGO)首次舉辦「2024 年 ESG 初創企業創新科技演示日」(ESG-Tech Startup Demo Day 2024),提供交流平台,吸引了逾百間本地及海外綠色初創企業參加。

這次活動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與「2024 年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氣候行動國際峰會」同步舉辦。活動邀請到多家上市企業、專業投資者、家族辦公室及企業教練作為策略夥伴,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初創企業參加。經海選後,20 間本地及 30 間海外初創企業即場展示其獨特技術及創新產品。參與企業不僅有機會接觸更多業界人士、國際投資者及潛在客戶,建立綠色商業網絡。

阿里雲策略與生態系統主管何遠標表示,初創企業的水平甚高,樂見新生代對環保產業的抱負及熱誠。他希望政府及業界多舉辦類似活動,為本港初創企業牽線搭橋,與全球頂尖企業和人才交流,開拓商機。

綠色科技百花齊放

參展技術涵蓋多個領域,包括:金融科技、減碳減廢科技、氫能交通運輸、IoT 林業管理、碳交易及碳資產管理等。部分初創企業利用先進的數碼科技或區塊鏈技術,協助客戶了解、計算和管理碳足跡,邁向淨零轉型;有企業研發智能堆肥機,將廚餘轉化為肥料;內地初創企業透過熱裂解技術將都市固體廢物轉化為氫能源;來自印度的企業則開發電網儲能技術,提供快速充電。

而最優秀的初創企業,將參與「ESG 初創企業加速器計劃」,接受專業企業教練的指導,從創新能力、市場潛力及可擴展性、業務發展、團隊背景、ESG 永續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等方面進行評選。入圍企業將獲得由阿里雲贊助的價值 36,000 美元的雲伺服器服務。

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認為,香港具科研優勢及融資能力,是亞太區最具活力的初創城市之一。他建議政府進一步提升初創生態環境,提供全方位支援,培育研究人才,引入全球資金,讓香港成為初創公司創業的首選地,推動綠色科技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