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正式啟動低空經濟「監管沙盒 X」計劃,標誌香港進入更高難度無人機應用測試階段。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於 11 月 24 日啟動禮上宣佈,明年初將挑戰跨境物流配送及載人飛行器等高技術門檻項目,目標是建立產品認證標準,締造香港成為低空經濟創新樞紐。這項升級版監管沙盒(Sandbox X)中的「X」代表「延展」(extended)及「增值」(extra),意味香港將從基礎無人機應用邁向更複雜商業場景。首批 38 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中,已有 29 個成功啟動,涵蓋離島物流配送、港鐵隧道監察及外牆清潔等領域。當局計劃於 2025 年底前完成《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草擬並展開業界諮詢。

從基礎應用到跨境載人 香港低空經濟進入 2.0 階段
自 2025 年 3 月首批監管沙盒項目啟動以來,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進展顯著。順豐香港成功開通長洲至數碼港無人機醫療物資配送航線,12 公里跨海飛行僅需 18 分鐘,大幅縮短傳統渡輪運輸時間。順豐香港首席技術官劉肇寧表示,複製此模式可將離島物流成本降低超過 40%。
「監管沙盒 X」將測試難度提升至新層次。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新階段應用場景所需技術更為複雜,包括超過 150 公斤重量非傳統航空器跨境操作、多場景共享平台及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示範。這些試驗項目將為香港建立完整低空經濟監管框架及產品認證體系提供實證數據。
陳美寶透露,累積足夠數據及經驗後,政府將推動最成熟項目邁向商業應用,為香港帶來真正經濟效益。當局期望明年底前完成低空經濟行動綱領草擬,建構包括航線、航點及地面配套設施頂層設計藍圖。
萬億市場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協同發展
中國低空經濟市場正處於爆發增長期,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將達 1.5 萬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62 萬億元)。單計無人機物流一項,業界預測到 2035 年產值可能超過 1 萬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08 萬億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香港在低空經濟發展擁有獨特優勢。
深圳作為全球無人機產業龍頭,2025 年前 8 個月已記錄 548,000 架次無人機貨運飛行,按年增長 57%。粵港澳大灣區無人機市場預計將以每年 20% 至 25% 速度增長,到 2030 年市場價值可達 1,500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620 億元)。順豐速運、京東物流等企業已在大灣區部署無人機配送系統,試驗結果顯示無人機配送可將運輸時間縮短 50%。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議員表示,低空經濟科技館除了展示創新科技,更是推動制度創新試驗場。生產力局作為香港首家獲民航處認可小型無人機進階訓練機構,正籌備推出 25 至 150 公斤級別丙類小型無人機課程,配合監管制度發展。

跨境監管協調成關鍵 建立統一空域管理體系
跨境無人機操作最大挑戰在於不同司法管轄區監管協調。目前粵港澳三地在飛行高度規定、操作區域劃定及通訊協議方面存在差異,跨境飛行需要逐案審批。中國民航局正與地方政府合作,研究在大灣區建立「統一低空空域區」,透過劃定跨境空中走廊及統一操作規則,簡化審批流程。
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提出 15 項無人機監管框架修訂建議,包括由香港郵政發出整合 vLEI(可驗證法律實體識別碼)跨境數碼證書,以及建立政府協調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UTM)。這套「數碼證書加實體二維碼」雙重驗證機制,可從源頭杜絕非法無人機營運商進行跨境活動。
香港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時,可借鏡新加坡經驗。新加坡民航局自 2023 年 11 月起牽頭制定亞洲空中的士及無人機共享指引,並於 2025 年 7 月獲 23 個區域監管機構採納。這種區域協調機制對於香港融入大灣區低空經濟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高密度城市應用挑戰 香港探索獨特發展路徑
香港作為高密度城市,發展低空經濟面臨獨特挑戰。有限空域資源、複雜建築環境及嚴格安全要求,都需要創新解決方案。監管沙盒框架容許民航處在受控環境下放寬部份限制,例如容許無人機進行超視距(BVLOS)飛行,為技術驗證提供靈活空間。
香港展現多個低空經濟高價值應用場景,包括高階物流、應急響應、文旅融合、產業應用及公共事業等。公用事業公司已在西貢西灣測試場啟動超視距無人機計劃,檢查架空電力線路。這些實際應用案例將為制定香港特色低空經濟監管標準提供重要參考。
從首批監管沙盒成功經驗到「監管沙盒 X」升級挑戰,香港正逐步構建完整低空經濟生態系統。隨着跨境協調機制建立及商業應用實行,香港有望在 2030 年前成為亞太區低空經濟創新應用領導者,為智慧城市發展注入新動力。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GT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