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經濟大臣 Vincent Karremans 於 11 月 19 日宣布,暫停對中資晶片製造商 Nexperia(安世半導體)的政府干預措施,這場為期近兩個月、牽動全球汽車產業神經的供應鏈危機終於出現轉機。此決定標誌著荷蘭在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會談」後出現重大政策轉向,也突顯歐洲在美中科技競爭夾縫中尋求平衡的現實處境。
兩個月對峙:從強硬接管到善意讓步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蘭政府援引罕用的《商品供應法》(Wbg)宣布接管 Nexperia,理由是發現該公司存在「嚴重管治缺陷」,威脅荷蘭及歐洲關鍵技術的延續與安全性。根據阿姆斯特丹企業法庭披露文件顯示,美國政府早在 2025 年 6 月便向荷蘭外交部明確表態,要求 Nexperia 若要從美國「實體清單」中獲得豁免,其中國籍行政總裁張學政「必須被替換」。Vincent Karremans 當時警告若不干預,「公司歐洲前端生產將在短期內因行政總裁的行動而從歐洲消失,這將導致 Nexperia 在歐洲僅存的知識、專業技能和產能消失,損害荷蘭及歐洲經濟韌性」。
中國商務部隨即在 10 月 4 日採取強力反制措施,禁止 Nexperia 在中國境內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組件,直接切斷歐洲汽車產業關鍵供應鏈。出口禁令殺傷力立竿見影:Nexperia 在歐洲工廠僅生產半成品晶圓,必須運往中國進行封裝測試後才能使用,而該公司佔據歐洲汽車電子元件供應高達 49% 市場佔有率。Honda 被迫關閉其墨西哥工廠 HR-V 跨界車生產線,Volkswagen 和 BMW 均發布聲明表示供應鏈受到影響。
地緣政治博弈:美國施壓與歐洲困境
這場危機根源可追溯至美中科技戰持續升級。Nexperia 原為荷蘭 NXP 的標準產品部門,2017 年獨立後,於 2018 年被中國 Wingtech Technology(聞泰科技)以 36.3 億美元(約港幣 283.1 億元)收購,成為其 100% 控股子公司。Wingtech Technology 部分由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持股,此背景令 Nexperia 成為美中科技競爭焦點。
2024 年美國商務部將 Wingtech Technology 列入「實體清單」,2025 年 9 月底進一步修訂法規,規定任何公司若至少 50% 股權被「實體清單」上實體持有,即使名稱不同也會受到相同出口限制。此政策直接威脅 Nexperia 從美國獲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能力,迫使張學政考慮將晶圓生產從歐洲轉移至中國。
荷蘭智庫 Clingendael Institute 在 2025 年 6 月發布報告指出,荷蘭在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領域面臨來自美國和中國雙重壓力:「美國要求限制對中國出口,而中國則要求維持出口」。這種戰略依賴令荷蘭在美中對抗中處於極為微妙位置。
供應鏈警鐘:汽車產業加速去風險化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曾嚴正警告,若短時間無法獲得替代品,零件供應將中斷並危及整車生產。Moody’s 全球供應鏈負責人 Sapna Amlani 表示:「對於採購負責人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臨時中斷,也暴露結構性風險,即地緣政治決策可以在瞬間重塑供應鏈」。
Bloomberg 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多家汽車製造商正要求主要供應商尋找中國製晶片的永久替代品。歐洲主要供應商遊說組織 CLEPA 主席 Matthias Zink 指出:「汽車行業正在考慮對供應鏈進行更廣泛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我們已經收到一些訊號,例如有人會問『怎樣才能在不如此依賴中國的情況下為我供貨?』」。
智庫 Bruegel 在 2022 年分析中預見此困境,強調歐洲應加強應急規劃以確保供應鏈韌性,包括在歐洲生產高階晶片或確保從南韓等其他地區獲得供應。
有限緩和:暫停非終結
Vincent Karremans 在 11 月 19 日聲明中表示,暫停干預措施是「善意體現」,並對中國當局為確保向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供應晶片而採取措施持正面態度。中國商務部在 11 月初開始部分放寬出口禁令,允許民用設備製造商獲得豁免。荷蘭政府表示,中國已承諾就任何將生產或專業知識轉移出荷蘭的計劃提前通知。
然而這並不意味爭端完全解決。阿姆斯特丹企業法庭在荷蘭政府干預一天後發布禁令仍然有效,繼續限制 Nexperia 中國母公司影響力。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指出,美中半導體競爭已成為「新冷戰下戰略前沿」,歐洲必須在技術自主與經濟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
企業的戰略啟示與未來展望
Nexperia 事件為全球企業敲響警鐘: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上升環境中,供應鏈多元化已從選項變為必需。雖然荷蘭暫停干預緩解眼前危機,但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歐盟《晶片法案》強調在地化生產,正是為避免類似疫情期間車用半導體缺貨問題再度發生。
未來數月荷蘭將繼續與北京當局進行建設性對話,尋求長期解決方案。但正如 Coface 在其科技戰報告中所指,美中科技競爭透過關稅、出口管制、市場准入限制等手段不斷升級,已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損失近 1,5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兆元)。在這場持久戰中,歐洲企業必須做好準備,應對技術脫鉤與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持續挑戰,同時加強本土研發能力與區域合作,才能在美中博弈夾縫中維護自身利益與經濟韌性。
資料來源: CNBC
DutchNews.nl
ABC News
世界日報
Clingendael Institu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