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數據分析

Indeed 分析 2,900 項工作技能 《AI 工作報告》研究揭示 80% 職位面臨中等至高度轉型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職場生態,但最新研究表明 AI 更可能成為工作夥伴而非替代者。求職平台 Indeed 在 2025 年 9 月發布《AI 工作報告》顯示,雖然 26% 的職位可能被 AI「高度轉型」,但真正被完全取代的工作技能僅佔 0.7%。這項針對近 2,900 項工作技能的分析,重新定義了我們對 AI 就業衝擊的理解,從「工作替代」轉向「技能重新平衡」的新思維。

報告評估了 OpenAI GPT-4.1 和 Anthropic Claude Sonnet 4 兩大模型能力,發現 54% 的職位將經歷「中等程度轉型」,其演變速度將取決於企業採用 AI 的快慢,以及員工適應和技能再培訓的程度。此轉型將重點關注三個核心議題:哪些工作最容易被 AI 改變、企業如何平衡效率與人才發展,以及香港等亞洲市場的具體影響。

數據揭示 轉型取代替代成主旋律

Indeed GenAI 技能轉型指數 (GSTI) 分析發現,46% 的典型美國職位技能正準備接受「混合式轉型」,這意味著 AI 可以執行大部分例行工作,但人類監督仍至關重要。相較於去年的分析中沒有任何技能被評估為「很可能被完全替代」,今年有 19 項技能 (0.7%) 被認為「很可能被 GenAI 完全替代」,雖然絕對數量仍然很小,但這表明了 AI 模型能力的顯著進步。

Indeed 高級經濟學家 Annina Hering 和數據科學家 Arcenis Rojas 在報告中指出:「GenAI 已經變得(並且持續變得)更加智能。只要不需要物理執行(這是個重要限制) 並且 GenAI 能力持續增長,隨著工作的持續發展,更多技能可能會跨越現實自動化的門檻」。這種技能層面的分析方法,避免了對整體職業類別的簡單二分法判斷。

 

軟件開發引領轉型浪潮的背後邏輯

軟件開發、數據分析和會計被確定為最容易受 AI 轉型影響的職業領域。Indeed 數據顯示,AI/機器學習工程師職位需求自 2020 年以來激增 334%,成為平台上增長第二快的技術工作,而整體技術職位發布卻下降了 36%。

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機器學習工程師職位發布也保持近 60% 的增長,2024 年機器學習工程師的中位數年薪達到 26 萬美元(約港幣 202.8 萬元),位居技術工作薪酬榜首。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40% 的編程任務可能在 2040 年前實現自動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程式員將完全消失。

加州 Evans Data Corporation 對 550 名軟件開發者的調查顯示,近 30% 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開發工作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被 AI 取代。然而現實情況更為複雜:AI 正在改變編程工作的性質,從編寫基礎程式碼轉向系統設計、架構決策和人機協作的高級任務。

行業專家多角度解讀轉型趨勢

McKinsey 最新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可能在 2030 年前自動化美國經濟中 29.5% 的工作時間,高於目前的 21.5%。然而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分析師認為,這種轉型需要「蓄意和主動的方法,超越傳統模式來塑造能應對 AI,甚至與 AI 共同繁榮的勞動力」。

PwC 2025 年全球 AI 工作晴雨表則提供了更樂觀的視角,該報告分析了近 10 億個職位廣告後發現,AI 技能可以為員工帶來 56% 的薪酬溢價。PwC 全球技術、媒體和電信領導者 Wilson Chow 表示:「報告強調,AI 不是作為人類創造力的替代品,而是作為變革性的『增強器』發揮最佳作用,推動邊界並擴大能力,在各行業推動更高的效率和生產力」。

 

老闆們向編者分享 : 港企 AI 化速度遠超外間想像

早前 Arist 行政總裁 Michael Ioffe 在最近的分析中直言:「從我的角度來看,AI 最大的用途實際上是削減成本和減少員工數量,但這是一個出於某種原因的禁忌話題」,他呼籲企業領導者應該更加透明地討論 AI 的真實影響,但香港老闆們應該不太認同。

編者在 unwire.pro 時採訪過多家企業,私底下都對 AI 分享了個人意見(不代表公司立場 )。他們很多都反駁外界指「香港企業在 AI 時代下反應遲緩」的說法。雖然國際大型企業或受資訊保安、人事架構及舊有系統等因素限制,但面對經濟不景,本港眾多企業,尤其中小企均抱持「能用 AI 則用 AI,能自動化則自動化」的態度,其積極性遠超外界想像。因為在當前經營環境下,不借助科技革新,許多企業將無法生存。他們認為採納 AI 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不少企業早在 ChatGPT 出現後已積極應用,甚至在「nothing to lose」的心態下,暫不優先考慮 Public AI 的私隱風險,期望能盡快透過 AI 轉型尋找出路。

有 CEO 更向編者分享,外界普遍認為企業引入 AI 的目的是削減成本或裁員,他們不否認這是誘因之一。然而當經營面臨困境時,他們更傾向利用 AI 提升「人的價值」,將低技術及重複性的繁瑣工作交由 AI 處理,讓員工能專注於更高增值的任務。他們相信這才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並能藉此向客戶突顯其獨特的市場定位,畢竟每位員工的工作經驗及培訓亦是企業成本之一。

「AI 是否會取代員工」此一議題,他們都認為最終決定權未必全在於管理層。有幾位更坦言,員工對 AI 反應兩極:部分人抗拒使用;另一部分人即使使用,也只為節省個人工時,而非將省下的時間投入到更高價值的工作上。例如當 AI 與自動化系統處理了大量文書工作後,他們有告訴過員工理應利用騰出的時間鞏固客戶關係、構思營銷策略或規劃新項目。企業始終是以人為本,員工的應變心態與能力成為轉型成功的關鍵。倘若管理層發現,在引入 AI 後仍有員工固守舊有工作模式,未能創造新價值,那麼在裁員決策中,這些員工自然面臨較高風險。

有一位本地 AI 專家跟編者笑言,如果你仍聽到員工回答跟以往相同的答案:「過幾日俾你」你應該自己都「心裡有數」了。在 AI 洪流下已經「無呢支歌仔唱」,所有都是即時或低延遲,再用傳統工時的尺去量度及回答的話,應該都準備被人淘汰了。

香港市場的特殊機遇與挑戰

聽了一些 CEO 們的心底話,我們再來看看數據是甚麼麼的畫面。香港 AI 技能職位發布比例從 2021 年的 1.6% 增長到 2024 年的 1.9%,在資訊及通訊科技行業,這一比例從 6.4% 增長到 7.2%。PwC 數據顯示,需要「AI 與人類專業知識結合」的職位需求正在各行業增長,AI 增強職位在香港增長了 6%,而高度自動化職位則減少了約 7%。

然而香港應屆畢業生對 AI 的態度呈現矛盾特徵。CFA 協會 2025 年畢業生前景調查顯示,82% 的香港畢業生認為 AI 和自動化會增加獲得理想工作的難度,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67%,也比去年的 66% 有所上升。同時 56% 的香港畢業生認為 AI 技能將為他們帶來競爭優勢,超過全球 40% 的平均水平。

Robert Half 2025 年香港就業市場趨勢報告指出,平均薪酬增長約 3.7%,反映了僱主的謹慎態度,但 AI 相關職位的薪酬溢價仍然顯著。這種雙重趨勢表明,香港市場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熟練掌握 AI 技能的專業人士將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企業轉型策略:平衡效率與人才投資

面對 AI 轉型浪潮,領先企業正在採用「人本 AI」策略。世界經濟論壇強調,「AI 驅動的工作場所轉型是關於通過讓人們能夠與技術有效合作來賦權人們,開啟新的效率和創新水平」。這種方法除了關注技術能力,更注重人類獨特價值的發揮。

Accenture 行政總裁 Julie Sweet 最近宣布了一項 8.65 億美元(約港幣 67.47 億元)的重塑計劃,包括讓無法在 AI 技能上重新培訓的員工離開,她表示:「這種變化是如此巨大,這正在逆轉我們工作方式的五十年歷史」。這一決定突顯了企業在 AI 轉型中面臨的嚴峻選擇:投資於員工再培訓還是選擇更直接的人員替換。

BCG 研究表明,正在進行全面 AI 驅動重設計的組織中,46% 的員工對工作安全性更加擔憂,高於技術進展較慢的組織。這提醒企業領導者,透明的溝通和漸進式的轉型策略對於維持員工信任和組織穩定至關重要。

對香港企業而言,這場 AI 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隨著 75% 的知識工作者已經在工作中使用 AI 工具,平均生產力提升 66%,企業需要制定平衡短期效率和長期人才發展的策略。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夠將 AI 作為人類能力增強器,而非簡單替代品的組織。

未來五年,AI 將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對「工作」本身的理解?答案可能在於我們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類價值創造的獨特能力。
[最後更新:2025年9月29日]

資料來源:
Indeed Hiring Lab
ZDNet
PwC Global AI Jobs Baromete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Tags : aiIndeedPwC人工智能工作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