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 (WTO) 最新發布的《2025 年世界貿易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可望在 2040 年前將跨境商品和服務貿易價值提升近 40%,主要歸因於生產力提升和貿易成本降低。然而報告同時警告,若缺乏適當政策支援以縮小數碼鴻溝,AI 發展可能加劇全球經濟不平等。該報告於 9 月 17 日在瑞士 WTO 年度公共論壇上正式發布,涵蓋全球貿易增長預測、企業 AI 採用現況以及政策建議三大核心議題。
核心數據突顯 AI 貿易潛力巨大
根據 WTO 模擬分析,在不同政策和技術追趕程度下,全球貿易預計將增長 34-37%,而全球 GDP 則可能在各種情境下增長 12-13%。WTO 總幹事 Ngozi Okonjo-Iweala 在報告前言中表示:「AI 模擬顯示,到 2040 年,AI 可能使商品和服務出口比目前趨勢增加近 40%」。
該組織副總幹事 Johanna Hill 在媒體簡報會上指出:「AI 可能成為日益複雜貿易環境中的重點,為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生產力和擴大全球市場參與提供新機會」。報告估計 2023 年全球 AI 相關商品貿易總額(包括原材料、半導體和中間投入品)達到 2.3 兆美元 (約港幣 17.94 兆元)。
AI 技術對服務業的影響尤其顯著。WTO Marc Bacchetta 表示:「服務業預計將看到最大的貿易成本降幅,主要收益來自消除語言障礙和簡化監管合規,這對服務貿易尤其重要」。
企業採用趨勢呈現分化格局
金融業領跑 AI 商業應用
WTO 與國際商會 (ICC) 對 158 家跨國企業的調查顯示,已使用 AI 的企業中 90% 報告在貿易相關業務中獲得實質效益。金融和保險業處於領先地位,超過 50% 的企業已在貿易活動中使用 AI 技術。
企業應用 AI 的主要效益排序為:提高貿易效率 (22%)、改善貿易決策 (14%)、擴大海外客戶群 (10%)、增強供應鏈管理 (9%)、擴大進出口產品範圍 (分別為 9% 和 8%)。
大小企業應用策略差異明顯
大型企業主要運用 AI 處理貿易法規合規、合約分析和貿易融資,而中小企業則側重市場資訊和改善溝通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對 AI 成本削減的樂觀程度超過大型企業,報告分析這可能反映「小型企業相對有限的資源管理貿易相關成本,因此對 AI 帶來的相對較大收益抱有更高期望」。
數碼鴻溝成關鍵制約因素
基礎設施落差威脅包容性增長
Ngozi Okonjo-Iweala 強調:「AI 的收益不會自動在經濟體之間和內部廣泛分享」。模擬結果顯示,在沒有大幅改善數碼基礎設施和 AI 採用的情況下,低收入經濟體僅能從 AI 獲得 8% 的實際收入增長,而高收入經濟體則實現雙位數增長。
然而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能將與高收入經濟體的數碼基礎設施差距縮小 50% 並更廣泛採用 AI,這些經濟體的收入預計將分別增長 15% 和 14%。
貿易政策障礙日益嚴重
報告指出 AI 相關商品面臨的量化限制措施從 2012 年的 130 項激增至 2024 年的近 500 項,主要由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經濟體推動。部分低收入經濟體對 AI 相關商品的約束關稅高達 45%,嚴重影響技術普及。
WTO 數碼貿易和前沿技術部門負責人 Emmanuelle Ganne 表示:「AI 可以降低許多隱性成本,如物流成本、打破語言障礙、改善搜尋及匹配成本,使監管檢查或合規檢查變得更容易」。
貿易融資創新助力普惠發展
數碼平台重塑風險評估機制
報告特別強調數碼貿易融資平台正運用 AI 更準確評估信貸風險,幫助小企業獲得此前難以取得的資本。這項技術突破對縮小融資缺口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發展中市場。
調查發現七分之一的企業預期 AI 將帶來顯著的貿易成本節約,特別是在物流和通訊領域。AI 翻譯工具正加速並降低溝通成本,特別是幫助小型生產商和零售商進入國際市場。
在適當的數碼基礎設施改善前提下,這些技術進步可能使低收入國家的出口增長提高多達 11%。
隨著全球貿易環境日趨複雜,AI 技術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競爭優勢和成本改善機會。然而實現 AI 貿易效益的包容性分享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私營部門的協調努力。WTO 呼籲維持開放可預測的貿易環境,投資教育培訓,並部署適當的勞動力調整政策。企業應如何平衡 AI 投資與人力資源發展,以及各國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與促進技術擴散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關鍵考量。
資料來源:
Reuters
Global Trade Review
UN Media
PYM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