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IPO) 發佈《2025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首次進入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前十名,排名第 10 位,取代德國成為新興創新強國。這歷史性突破源於中國企業在研發領域大規模投資,預計中國將成為全球研發支出最多的國家。然而全球創新投資增速放緩,為未來創新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創新排名提升的驅動因素、全球創新生態變化以及企業應對策略。
企業研發投資成效顯著 中國創新實力獲國際認可
中國此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前十名,主要歸功於民營企業在研發方面持續投入。根據 WIPO 數據,中國正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民營企業研發資金的差距。WIPO 總幹事鄧鴻森 (Daren Tang) 表示:「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保持數十年來作為工業創新強大引擎地位的同時,成為數碼創新的強國」。
2024 年,中國貢獻全球約 25% 國際專利申請量,繼續穩居全球最大專利申請來源國地位。這數據反映出中國創新活動活躍及技術實力提升。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雖然合計佔全球專利申請總量 40%,但均現輕微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連續第三年擁有最多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共有 24 個集群入選 2025 年指數。其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首次登頂全球第一,顯示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創新版圖的重要地位。
全球創新投資放緩 企業決策面臨新挑戰
雖然中國創新表現亮眼,但全球創新投資環境正面臨嚴峻挑戰。2025 年全球研發支出增幅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9% 放緩至 2.3%,創下 2010 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準。這趨勢對企業制定長期創新策略具重要影響。WIPO 報告指出,企業研發支出實際增長率僅 1%,遠低於過去十年 4.6% 平均水準。其中,人工智能密集型行業、軟件和製藥企業擴大了研發預算,而汽車製造和消費品等傳統製造業則因收入下降而削減研發投入。
風險投資方面呈分化趨勢。2024 年風投交易價值回升 7.7%,主要由美國大型交易和生成式 AI 投資推動。然而排除這些投資後,風投價值實際收縮。風投交易數量連續第三年下降 4.4%,顯示投資者在特定行業和地區外仍保持謹慎。
創新生態系統重塑 區域競爭格局深刻變化
全球創新排名的變化反映出創新生態系統深刻重塑。瑞士連續 14 年保持榜首,瑞典和美國分列第 2、3 名,韓國、新加坡、英國、芬蘭、荷蘭、丹麥緊隨其後。德國從第 9 名跌至第 11 名,這變化引發業界對傳統創新強國競爭力的思考。
GII 共同編輯 Sacha Wunsch-Vincent 認為,德國不應對排名下滑過於擔憂,關鍵在於如何在保持工業創新優勢的同時,加強數碼創新能力。這觀點對其他面臨類似挑戰的經濟體具借鑒意義。從區域表現來看,亞洲經濟體表現突出。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 15 位,較去年上升 3 位。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除中國外,印度 (第 38 位)、土耳其 (第 43 位)、越南 (第 44 位) 等國家也持續攀升。
技術發展方面,電池價格和超級電腦效率持續改善,基因測序成本進一步下降。機械人技術和連接性領域保持增長,但機械人和電動汽車採用速度明顯放緩。這些趨勢為企業制定技術投資策略提供重要參考。
企業創新投資策略:平衡風險與機遇的關鍵抉擇
面對全球創新環境的複雜變化,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創新投資策略。WIPO 總幹事鄧鴻森警告:「雖然我們在創新應用和影響方面看到令人鼓舞的復甦跡象,但全球創新引擎並非全力運轉。研發投資增長放緩和風投活動下降提醒我們,創新需要持續的上游和金融承諾」。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歷史性突破既是肯定也是挑戰。如何在全球創新投資放緩的大環境下保持競爭優勢,將考驗企業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同時國際專利申請增長也意味著企業需更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化佈局。全球創新生態變化為企業帶來新機遇。隨著風投資金向 AI 和 ICT 相關領域集中,相關企業有望獲得更多資金支援。然而傳統製造業和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或會減少,企業需及時調整投資方向和市場策略。
中國首度進入全球十大創新國家排名,標誌其創新實力獲國際認可,但全球創新投資放緩趨勢不容忽視。企業應密切關注創新生態變化,制定靈活投資策略,在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中尋求可持續發展。未來創新競爭將更激烈,只有持續投入並適應變化的企業,才能在新一輪創新浪潮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