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

宇樹科技 CEO 王興興:最後悔沒早學 AI 機械人產業迎來智能化轉捩點


宇樹科技 CEO 王興興:最後悔沒早學 AI 機械人產業迎來智能化轉捩點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 IPO 宣布後首次公開亮相,坦承最後悔沒早學 AI 技術,強調當前 AI 控制機械人仍處荒漠階段。這家估值高達 500 億人民幣(約 70 億美元,折合約港幣 546 億元)的機械人獨角獸企業,正站在具身智能革命的風口浪尖,預示著中國機械人產業即將迎來關鍵轉折點。本文將深度剖析王興興的 AI 反思、宇樹科技 IPO 對產業格局的影響,以及大模型時代機械人商業化的機遇與挑戰。

科技領袖的深度反思:錯失 AI 黃金期的代價

9 月 11 日,2025 外灘大會期間,宇樹科技創始人兼 CEO 王興興在圓桌論壇上發表了令人深思的觀點。他直言:「現在 AI 寫文作畫,已經比 99.99% 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讓 AI 幹活,還是一片荒漠。」這是宇樹科技官宣 IPO 計劃後,王興興首次公開現身暢談產業發展。

據王興興透露,早在 2011 年他就對 AI 技術產生濃厚興趣,但當時 AI 領域極度冷門,學習資源匱乏。「當時我看了幾本書,覺得能做的有限,後來就沒花太多時間關注。AI 確實是我最後悔的一件事。」這番坦誠的自我反省,折射出整個科技產業對 AI 技術價值認知的演進過程。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王興興的遺憾恰恰反映了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以及時機把握在企業戰略中的關鍵作用。

產業變革的催化劑:IPO 背後的戰略佈局

宇樹科技此次 IPO 計劃承載著重大的產業意義。根據《路透》報導,公司預計在 2025 年第四季向證券交易所提交申請檔案,目標估值高達 500 億人民幣(約 70 億美元,折合約港幣 546 億元),有望成為近年中國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上市案例之一。這一估值水平除了體現資本市場對機械人產業的高度認可,更彰顯了宇樹科技在技術商業化方面的領先優勢。

證券時報分析認為,宇樹科技的 IPO 將成為機械人產業鏈價值重估的催化劑。公司 2024 年營收已突破 10 億元(約港幣 10.8 億元),連續 4 年實現盈利,其中四足機械人貢獻 65% 收入,人形機械人佔 30%。更值得注意的是,宇樹科技已實現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全棧自研,國產化率超過 90%,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投資者預期,上市後公司將重點投向高扭矩密度電機、輕量化材料等領域,打破機械人成本瓶頸。

具身智能的機遇與挑戰:從概念到落實的關鍵轉換

當前,AI 與機械人的融合發展正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產業,讓機械人擁有類人的感知、規劃和行動能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25 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 52.95 億元(約港幣 57.2 億元),佔全球市場 27%;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將達 82.39 億元(約港幣 89.0 億元),佔全球 50%。

然而王興興也指出了當前具身智能發展面臨的核心挑戰。在數據層面,高品質、多模態數據獲取困難,仿真數據與真實世界存在顯著差異。在演算法層面,機械人的「感知-理解-決策-執行」閉環尚未完全打通,靈巧手抓取異形物體成功率仍低於 70%。清華大學專家謝輝表示,除了人才問題,管理挑戰同樣突出,產業界需要在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產業前景: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的關鍵節點

展望未來,業界普遍將 2025 年視為人形機械人商業化量產元年。 國際機械人協會預測,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級別。隨著 Tesla、OpenAI、華為等科技巨頭持續投入,以及 AI 大模型的迭代升級,人形機械人大規模應用前景日益明朗。

在應用場景方面,機械人產業正從工業製造向商業服務拓展。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25 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顯示,工業製造、商業服務等領域將率先實現突破。特別是在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機械人的性價比優勢將逐步突顯,市場需求與日俱增。

隨著宇樹科技等領軍企業的 IPO 過程推進,中國機械人產業正迎來資本與技術的雙重驅動。王興興的 AI 反思提醒我們,在技術快速演進的時代,把握關鍵技術趨勢的重要性。未來幾年,具身智能能否突破當前瓶頸,實現從「荒漠」到「綠洲」的轉變?這將直接決定機械人產業的發展軌跡和商業化前景。

資料來源:新浪财经证券时报Yahoo財經华尔街见闻新华网

Tags : ipo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宇樹科技王興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