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

研究指員工與機械人共事引發「心理危機」新型號可感知並回應員工情緒狀態

當機械人技術原承諾解放人力,讓員工從事更有價值工作時,最新研究卻揭示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針對 20 個歐洲國家的分析顯示,機械人化程度每增一倍,工作意義感將下滑 0.9%,自主性則下降 1%。這項發現打破了自動化只會帶來正面利益的迷思,從 Amazon 倉儲到醫療手術室,愈來愈多工作者報告感受到疏離感和心理壓力。

自動化削弱員工工作滿足感

多項權威研究一致指向同一個結論:與機械人共事正在重塑工作者的心理狀態。歐盟機構 Eurofound 的調查發現,與機械人協作的員工更常感受到被嚴格監控,且傾向獨自作業,導致孤立感顯著增加。這現象不限於體力勞動,2024 年《Economics Letters》研究顯示,機械人應用雖然改善了中國工人的身體健康,卻同時加重了心理壓力,特別是對失業的焦慮情緒。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機械人使用對勞動者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面影響,主要原因包括工作穩定性下降、工作滿意度降低,以及晉升競爭壓力加劇。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矛盾現象:技術進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正在侵蝕人類工作的內在價值感。

高技能職業同樣面臨意義感危機

機械人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已擴展到高技能專業領域,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與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者 Matt Beane 調查顯示,無論是噴射機機師操作偵查無人機,或是外科醫生使用機械手臂執刀,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工作因機械人變得更安全,但同時也感到明顯疏離感。浙江大學 2025 年的最新研究發現,當工作者從人機協作任務轉向獨立工作時,會出現顯著的內在動機下降和無聊感增強,這種「雙刃劍效應」正在重新定義專業工作的本質。卡迪夫大學資深講師 Juan Hernandez Vega 指出,人類追求讓機械人更強大、更能協作的目標,意外地削弱了人類在合作中的責任感,導致員工容易感到工作缺乏吸引力。這現象反映了一個深層問題:當機械人承擔愈來愈多決策和執行功能時,人類工作者可能失去成就感和專業認同。

產業巨頭積極尋求心理健康解方

面對這股新興的心理健康挑戰,領先企業正在探索創新的應對策略。機械人製造商 ABB 重新設計其「協作機械人」,強調更以人為本的介面設計,並運用 AI 技術讓機械人能在工作場所自由移動,與人類同事進行更自然的互動。Fanuc 則採取更前瞻的做法,與瑞士應用大學合作研發具備「同理心」的工業機械人,讓機械人能夠感知並回應員工的情緒狀態。Amazon 作為大型機械人應用企業,嘗試導入遊戲化機制,將重複性任務轉化為更具互動性的挑戰,以減緩員工的單調感受。該公司強調其 750,000 台配送中心機械人「經過獨特設計」,能夠提供多種人機回饋方式。這些企業的努力反映了一個重要趨勢:技術公司開始認知到,單純提升效率已不足以應對未來工作場所的複雜需求。

重新設計人機協作模式成為關鍵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解決機械人協作心理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新思考人類在自動化流程中的角色定位。格羅寧根大學研究的第一作者 Milena Nikolova 強調,問題可能不是機械人不夠好,而是人類在自動化流程中的角色被設計得過於單一化。她建議當員工能夠參與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和部署過程時,自動化的整體效果最佳,同時對工人進行技能再培訓也至關重要。心理學報 2024 年的元分析研究指出,工作場所 AI 應用雖然有助觸發員工的工作投入和幸福感等積極心理,但同時也會引發焦慮、離職傾向等負面情緒。因此企業需要在技術導入過程中,更加重視員工的心理適應過程,確保人機協作能夠真正發揮互補優勢,而非單純的替代關係。

機械人協作對企業管理帶來全新挑戰,成功的人機融合將需要更細緻的心理層面考量。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化,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保持員工的工作意義感和自主性,將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未來的工作場所設計,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技術與人性的平衡?

資料來源: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心理學報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Tags : ABBAmazon人工智能機械人職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