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量但沒有銷量,員工做到流量=交了功課 =成績單?可是產品仍舊賣不出,是否就判了死刑? 也許你只是選錯了宣傳平台。Pew Research Center 數據指出,超過七成美國成年人持續使用 Facebook,徹底顛覆「沒有人在用 Facebook」的刻板印象。當企業將行銷預算大舉轉向 Instagram 或 TikTok 時,可能正錯失全球 30.7 億月活躍用戶這個龐大市場。對香港企業而言,這個「被低估的巨頭」正創造前所未有的 ROI 商機。本文將透過 Pew Research Center 最新調研、Meta 官方數據及香港市場實證,解析為何 Facebook 在 2025 年仍是行銷人員不可忽視的戰略平台,特別是在高齡化趨勢明顯的亞洲市場。

Facebook 用戶基數穩定增長 核心群體購買力強勁
「Facebook 已死」的論調在過去幾年甚囂塵上,但 Pew Research 在 2025 年 2 月至 6 月期間對 5,022 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71% 受訪者仍在使用 Facebook,僅次於 YouTube 的 84%。更關鍵的數據是:半數美國成年人每天至少造訪一次 Facebook,其中 37% 更是一天多次登入。
在香港市場,截至 2025 年初 Facebook 擁有 455 萬用戶,滲透率達 61.5%。這個數字代表每 10 個香港人就有 6 個活躍於 Facebook。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10 月數據顯示香港 Facebook 用戶已增至 668 萬,佔總人口 87.2%,年增率超過 2%。這種逆勢成長在社群媒體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極為罕見。

從購買力角度分析,30 至 49 歲用戶中有 58% 每天使用 Facebook,50 至 64 歲用戶則有 54%。這個「黃金年齡層」正是家庭消費決策者,掌握房產、汽車、保險、教育等高價值消費領域的購買權。相比之下,TikTok 用戶平均每天花費 58 分鐘,Instagram 則為 52 分鐘,Facebook 維持在 38 分鐘,雖然時長較短,但用戶質素與轉換價值更高。
DataReportal 數碼分析師 Simon Kemp 在 2025 年香港數碼報告中指出,Facebook 廣告觸及率在香港成年人口中達 70.4%,這意味企業透過精準投放可以接觸到超過三分之二的潛在消費者。對比 Instagram 在香港 51.6% 的觸及率,Facebook 的商業價值顯而易見。

廣告 ROI 領先業界 轉換率遠超新興平台
許多行銷人員將預算轉向 TikTok 或 Instagram,理由是「年輕人都在那裡」。但數據揭示一個事實:39% 消費者在社群媒體購物時首選 Facebook,其次才是 TikTok 的 36% 和 Instagram 的 29%。對 B2B 企業來說,22% 行銷人員認為 Facebook 提供最高的 B2B 投資回報率。
Z Corp PR & Digital 行銷公司 2025 年案例研究顯示,Church’s Chicken 透過 Facebook 動態廣告達成超過 59.2 萬次店面造訪,ROI 高達 800%。這個驚人數字背後是 Facebook 成熟的精準定位技術:包括受眾洞察(Audience Insights)、相似受眾(Lookalike Audiences)及行為數據分析。
在成本效益方面,Facebook 平均每次點擊成本(CPC)為 0.42 美元(約港幣 3.3 元),零售業約 0.70 美元(約港幣 5.5 元),金融業約 3.77 美元(約港幣 29.4 元)。相較於 Google Ads 的高昂成本,Facebook 為中小企業提供更易負擔的行銷入口。社群媒體廣告平均每投入 1 美元可獲得 5.28 美元(約港幣 41.2 元)回報,Facebook 是主要貢獻者。
SocialNicole Digital Agency 創辦人 Nicole 表示,她 16 年來專注 Facebook 廣告改良,見證無數中小企業透過數據驅動策略實現顯著 ROI 增長。她強調:「2025 年 Facebook 廣告的成功關鍵不再是預算大小,而是策略精準度與持續改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Meta 與 Analytic Partners 研究顯示,在廣告前兩秒內展示品牌 Logo 可帶來 5 倍 ROI,而針對流動裝置改良的方形及直度廣告格式,回報率幾乎是未改良素材的兩倍。這些細節往往被行銷人員忽略,卻直接影響廣告效益。

FB 用於吸收資訊多於娛樂
Facebook 的高 ROI 背後有個關鍵原因:用戶心態差異。約 30% 美國成年人定期從 Facebook 獲取新聞資訊 ,相較於 TikTok 或 Instagram 的娛樂導向,Facebook用戶更多處於「資訊吸收模式」而非「消遣模式」。
這種心態差異直接影響購買決策。當消費者在Facebook上研究產品評論、閱讀教學文章或參與專業社團討論時,他們已進入「認真考慮階段」。品牌內容若能提供實用資訊而非硬性推銷,更容易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對 B2B 企業或高價值消費品(如房產、金融服務、教育課程)而言,Facebook的「資訊平台」特性尤其重要。這些產品需要深度說明與理性分析,而 Facebook 的長文格式、連結分享及社團討論功能,恰好滿足這種需求。
香港市場獨特優勢 社群商務與跨世代連結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商業環境成熟且數碼化程度極高。96% 香港智能電話用戶在流動中瀏覽網絡,這是亞洲最高的流動網絡使用率。這種「永遠在線」的文化為 Facebook 創造獨特優勢。
香港用戶行為研究顯示,超過 310 萬人每天登入 Facebook,平均每次停留 30 分鐘。在這段時間內,用戶除了被動接收資訊,更積極參與社群互動、搜尋產品資料及進行消費決策。香港網民平均每月觀看超過 147 支網絡影片,相當於 12 小時的影片串流,Facebook 與 YouTube 成為主要影片內容來源。
Facebook Marketplace 在香港的崛起值得特別關注。全球每月有 11 億人使用 Facebook Marketplace,而 50% Facebook 用戶曾直接透過 Facebook Shops 購物。這種「社交電商」模式在香港特別受歡迎,因為本地消費者重視商品真實評價與社群推薦。
Brandwatch 社群媒體分析總監指出,Facebook 的優勢在於「關係驅動」特性。香港社群媒體用戶最常追蹤的內容依序為:朋友與熟人(40.1%)、電視節目(26.6%)、歌手音樂人(23.3%)、KOL 專家(23.1%)。這反映 Facebook 仍是人際連結核心平台,而非僅是內容消費管道。
在客戶服務方面,每週有 10 億人透過 Facebook 訊息服務與商業帳號連繫,27% Facebook 用戶期望品牌在一小時內回應投訴。這種即時性要求促使企業必須將 Facebook 整合進客服系統,而非僅視為單向宣傳工具。
跨平台整合策略 Facebook 作為銷售漏斗頂端
成功的行銷不是選擇單一平台,而是建立生態系統。香港用戶平均活躍於 6.4 個社群媒體平台,每天花費 1.4 小時在社群媒體上。這意味「全通路行銷」(Omnichannel Marketing)已成必然趨勢。
數碼行銷顧問建議採用「漏斗式策略」:Facebook 負責建立品牌認知與初步接觸(Top of Funnel),Instagram 用於視覺化產品展示與生活方式塑造(Middle of Funnel),WhatsApp Business 則處理客戶查詢與轉換(Bottom of Funnel)。這種分工讓每個平台發揮最大效益。
2025 年行業基準報告顯示,Facebook 互動率提升 72.5%,雖然品牌發文頻率降低 40%。這個反常現象揭示重要趨勢:平台演算法更重視內容質素而非數量。企業應投資製作高品質內容,而非盲目追求發文頻率。
Rival IQ 社群媒體分析師 Maria 表示:「TikTok 仍是互動率冠軍,Instagram 持續穩定,但 Facebook 證明它依然強勁。聰明的品牌會加倍投資有效策略,並持續實驗新方法。」
在廣告格式方面,輪播廣告(Carousel Ads)的點擊率達 1.92%,為最高互動格式;影片廣告達 1.84%,是靜態圖片的兩倍。Reels 廣告成長最快,轉換率比靜態廣告高 50%。企業應根據產品特性選擇最適合的廣告格式,而非一成不變。
Facebook 在 2025 年對香港企業的戰略意義
當 Instagram 被視為「視覺化品牌建立」平台,TikTok 成為「病毒式內容擴散」工具時,Facebook 的定位是什麼?答案是:可信賴的消費決策平台與社群商務中心。
67% 使用社群聆聽工具的行銷人員報告 Facebook 帶來強勁 ROI,排名僅次於 LinkedIn 和 Instagram,領先 TikTok 和 X。這個數據反映 Facebook 的「成熟度」——它不追求最高互動率,而是追求最有效轉換。
對香港中小企業而言,Facebook 提供相對低門檻的數碼行銷入口。無需龐大預算或專業團隊,一個精心規劃的粉絲專頁搭配每月數千港元廣告預算,就能接觸數十萬潛在客戶。關鍵在於理解平台演算法邏輯、掌握受眾心理及持續改良內容策略。
2025 年社群媒體版圖的真相是:沒有單一「最佳平台」,只有「最適合策略」。Facebook 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酷炫」或「流行」,而在於它擁有最大的跨世代用戶基數、最成熟的廣告技術、最高的購買力受眾及最強的社群商務整合。這些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被取代。
正如 Sprout Social 數據總監所言:「Facebook 證明社群媒體的本質是『連結』而非『展示』。當品牌理解這個核心,就能在任何平台上成功——但 Facebook 仍是實踐這個理念的最佳場域。」
資料來源: Pew Research Center – Americans’ Social Media Use 2025 DataReportal – Digital 2025: Hong Kong Sprout Social – Social Media ROI Statistics 2025 Backlinko – Facebook User Statistics 2025 Z Corp PR & Digital – Why Facebook Still Matters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