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大社交媒體集團 Meta 被揭露從詐騙廣告中獲取巨額利潤。根據路透社取得的內部文件,Meta 在 2024 年估計約 10% 營收、高達 160 億美元(約港幣 1,248 億元)來自詐騙及違禁商品廣告,旗下 Facebook、Instagram 與 WhatsApp 每日向用戶展示高達 150 億則「高風險」詐騙廣告。這些廣告涵蓋假電商、投資詐騙、非法博彩及禁藥銷售,暴露數十億用戶於詐騙風險中長達三年而未獲有效阻擋。文件更顯示 Meta 內部評估政府罰款上限遠低於詐騙廣告收益,凸顯監管成本相對有限的現實。
年收 70 億美元來自高風險廣告
Meta 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光是從「高風險」詐騙廣告類別,每年即可獲得約 70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元)收益,這類廣告明確符合詐騙特徵標準。更保守的評估亦指出,僅「高法律風險」詐騙廣告每半年收入就達 35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億元)。根據 2024 年 12 月的內部文件,Meta 平台每日平均展示 150 億則此類廣告,另有 220 億次「有機詐騙」內容散播,包括 Facebook Marketplace 的假分類廣告、虛假交友檔案及偽造療法宣傳。2024 年 Meta 總營收超過 1,645 億美元(約港幣 12,831 億元),這意味著詐騙相關收入佔據相當可觀的比重。內部簡報更披露 Meta 計畫逐年降低違規營收占比,從 2024 年的 10.1% 降至 2025 年 7.3%、2026 年 6%、2027 年 5.8%,但並未承諾完全根除。
95% 門檻才封鎖 低於標準反收更高費用
Meta 內部政策揭示一個驚人機制:只有當自動審查系統判定廣告主 95% 以上可能從事詐騙時才會封鎖帳戶。若詐騙可能性低於此門檻,Meta 並非直接下架廣告,而是透過「懲罰競價」制度向該廣告主收取更高刊登費作為懲罰。這項政策等同容許疑似詐騙者付費繼續曝光,甚至讓 Meta 從部分詐騙廣告獲取更高利潤。內部文件更顯示,「小型廣告主」若涉及金融詐騙推廣,需被舉報至少八次才會遭到封禁;「大型廣告主」則可累積超過 500 次違規仍未被移除。曾有四個被刪除的廣告活動為 Meta 帶來 6,700 萬美元(約港幣 5.23 億元)收入,顯示公司內部管理層在監管詐騙廣告與維持財務表現之間掙扎,經理人甚至被指示「不要採取會讓 Meta 損失超過總收入 0.15% 的行動」。
演算法讓用戶陷入詐騙循環
多份文件顯示,用戶一旦點擊詐騙廣告,將因演算法個人化機制而接觸到更多類似內容,形成惡性循環。歐洲數位媒體觀測組織(EDMO)研究指出,Meta 演算法會根據用戶互動記錄推送內容,若用戶曾對某類詐騙內容按讚,將更容易接觸類似廣告。詐騙集團更採用技術手段規避審查:當用戶點擊廣告連結時導向詐騙頁面,但自動化檢測程式則被重定向至正常購物網站,成功繞過 Meta 自動審核系統。內部評估更指出,2023 年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用戶每週約提交 10 萬件有效詐騙通報,但其中 96% 未獲正確處理。截至 2025 年 5 月,Meta 平台與美國境內三分之一成功詐騙案有關;在英國,2023 年全國 54% 與支付相關的詐騙損失與 Meta 平台有關,比例遠高於其他社交媒體。
監管機構介入 罰款遠低於獲利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調查 Meta 是否放任金融詐騙廣告,英國監管單位也對該公司施壓。然而 Meta 內部 2025 年文件顯示,公司評估政府罰款上限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遠低於相關廣告營收,顯示執法成本相對有限。根據英國《網路安全法》,通訊管理局 Ofcom 可對不遵守規定的公司處以最高 1,800 萬英鎊或全球營收 10% 的罰款,並可採取刑事行動。英國政府於 2023 年 11 月推出全球首個《網路詐騙憲章》,與 Amazon、eBay、Facebook、Google、Instagram 等科技巨頭簽署協議,承諾驗證 new 廣告主身份、迅速移除詐騙內容,並提升點對點市場的驗證機制。香港方面,金融管理局於 2025 年 7 月推出《防詐騙消費者保障約章 3.0》,與主要科技及電訊公司合作打擊詐騙,回應 2024 年香港錄得超過 44,000 宗詐騙案、較五年前增長四倍的嚴峻形勢。香港警方的 Scameter 應用程式亦於 2025 年 10 月升級,新增社交媒體可疑內容偵測功能。
競爭對手同樣面臨廣告詐騙挑戰
Meta 並非唯一面臨廣告詐騙問題的平台。2024 年數據顯示,TikTok 廣告的點擊詐騙率高達 74%,Twitter/X 為 61%,Facebook 為 57%,LinkedIn 也有相當比例。科技透明度項目(Tech Transparency Project)於 2025 年 10 月發現,詐騙者已成為 Meta 平台上政治廣告的主要投放者之一,63 個詐騙廣告主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合計花費 4,900 萬美元(約港幣 3.82 億元),利用深偽技術製作美國總統川普等政客影像,推廣假政府福利。前 Meta 員工 Rob Leathern 和 Rob Goldman 於 2025 年 11 月成立非營利組織,致力提升社交媒體廣告透明度,應對日益嚴重的詐騙問題。全球廣告詐騙損失持續攀升,根據 Anura 全球廣告詐騙報告,2024 年企業損失超過 1,400 億美元(約港幣 10,920 億元),預計 2028 年將達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0 億元),意味著每花費 1,000 美元(約港幣 HK$7,800)數位廣告,約有 250 美元(約港幣 HK$1,950)浪費在假流量和欺騙性互動上。
企業應提高警覺 平台責任不容推卸
Meta 發言人回應稱,相關估算「過於粗略」且涵蓋部分合法廣告,並表示公司近 18 個月來已讓詐欺相關用戶通報量下降 58%,2025 年已移除逾 1.34 億則詐騙內容。然而該公司拒絕提供調整後的更準確營收占比,也未說明為何 96% 的有效用戶舉報未獲正確處理。詐騙預防專家、前 Meta 安全調查員 Sandeep Abraham 指出:「如果監管機構不允許銀行從詐騙中獲利,科技業亦不應例外」。對於廣告主而言,Meta 平台上大量詐騙廣告的存在可能推高整體廣告成本,因為這些詐騙需求增加了廣告競價壓力,讓合法企業承擔更高的廣告費用。
隨著 Meta 投入 720 億美元(約港幣 5,616 億元)於人工智慧基礎建設,外界質疑該公司如何在追求成長投資與維護平台誠信之間取得平衡。這起事件凸顯數位廣告生態系統的根本缺陷:當平台利潤與用戶安全產生衝突時,企業如何做出抉擇?未來監管機構需要更嚴格的執法標準和更高額的懲罰機制,才能迫使科技巨頭真正投入資源保護用戶。對企業而言,選擇廣告平台時應更謹慎評估其詐騙防範措施,並考慮採用第三方廣告詐騙偵測工具來保護行銷預算。社交媒體廣告的信任危機,最終可能影響整個數位行銷產業的健康發展。
—以下部分方便編輯時一併刪除—【網址建議】meta-scam-ads-revenue-report【建議簡介】Meta 被揭露從詐騙廣告中賺取巨額收入,內部文件指 2024 年相關營收高達 160 億美元(約港幣 1,248 億元),每日曝光 150 億次風險廣告。報告揭示 Meta 容許詐騙廣告主付費曝光,演算法更令用戶陷入惡性循環。企業在 Meta 投放廣告時應評估潛在風險。【建議分類】企業趨勢,資訊保安,市場營銷【建議 Tags】Meta,Facebook,廣告詐騙,社交媒體,資訊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