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

袁征:AI 可實現 3-4 天工作週 數碼分身技術重塑職場協作模式

 

Zoom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征最近在一個活動上,預測人工智能助理將於 5 年內令每週工作天數減至 3 至 4 天。袁征展示 Zoom 的「數碼分身」功能,讓人工智能化身代表用戶發言及出席會議。業界專家估計,McKinsey 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可自動化高達 45% 的付費工作活動,為縮短工時提供技術基礎。

數碼分身技術改寫商業談判流程

袁征於 10 月 27 日在三藩市舉行的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大會上,詳細闡述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工作模式。當被問及投資方向時他回答「AI、AI、AI」,強調 Zoom 投入大量時間討論人工智能策略,每次策略會議長達數小時。公司深信人工智能具備轉變工作方式的潛力。

袁征提出數碼分身除視像會議替身外還有更多應用場景。他描繪未來情景,當兩名商業主管透過 Zoom 商討合約時,可先讓數碼分身協作擬定初步方案,人類主管再介入完成最終協議。這種模式大幅縮短傳統談判所需時間提升商業效率。數碼分身能處理複雜互動的初期階段,讓主管集中精力處理需要人類判斷的決策環節。

人工智能亦可協助處理電子郵件,自動檢查訊息並識別需要優先回覆的內容。袁征表示人工智能將增強 Zoom 更廣泛的解決方案套件,包括網上白板及協作檔案等工具。他指出:「現時我需要手動專注所有產品來完成工作。人工智能最終將提供協助。透過這方式我們不再需要每週工作 5 天。5 年後每週工作 3 或 4 天,這是目標。」

 

全球企業測試數碼分身應用成效

Zoom 已推出自訂化身附加功能供所有用戶使用,標誌人工智能驅動通訊工具普及化邁出重要一步。袁征長期倡導在會議中使用化身,Zoom 目標是建立用戶的數碼分身。這願景與其他企業領袖理念一致,人工智能轉錄服務供應商 Otter 行政總裁據報正訓練其化身分擔工作負荷。

袁征透過 Zoom Clips(Zoom 的非同步影片創作工具)部署自訂化身,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中發表開場白。他表示:「我為成為首批在業績電話會議使用化身的行政總裁之一而感到自豪。這只是 Zoom 如何突破溝通與協作界限的一個例子。同時我們知道信任及安全至關重要。我們認真對待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已內建強大保障措施防止濫用、保護用戶身份,並確保化身獲負責任使用。」

Eightfold 聯合創辦人 Ashutosh Garg 及 Varun Kacholia 成立新創公司 Viven,獲 3,500 萬美元(約港幣 2 億 7,300 萬元)種子資金,專門開發職場人工智能數碼分身。Viven 讓員工即時查詢無法聯絡同事的知識,解決團隊成員不在時整個團隊停頓的問題。公司採用「成對情境及私隱」技術,精確決定每個數碼分身可與特定同事分享哪些資訊,個人週末計劃對話保持鎖定,項目更新及技術知識則自由流向獲授權團隊成員。

 

人工智能驅動每週 4 天工作制趨勢

全球多個國家及企業正測試縮短工時,數據顯示成效顯著。4 Day Week Global 自 2019 年起在超過 10 個國家協調試驗,92% 參與公司保留政策,理由是壓力降低、病假減少及收入穩定或提高。英國 2023 年至 2024 年試驗數據顯示,公司轉用較短工作週後維持甚至提高生產力。員工專注高價值任務並減少浪費時間的會議。目前超過 270 萬英國勞工(佔勞動人口近 11%)每週工作 4 天。

而日本 Microsoft 於 2019 年試驗每週 4 天工作制,星期五關閉辦公室並將會議時間減半,生產力提升 40%,至今仍為員工提供此選項。冰島公共部門試驗協助確保廣泛的縮短工時權利。杜拜政府試驗中員工滿意度接近 98%,於夏季期間為政府僱員延長每週 4 天試驗。東京今年稍早實施每週 4 天工作選項,鼓勵女性勞動力參與。

人工智能急速重塑生產力方程式,採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顯著提升產出並減少苦差事,尤其對經驗較少的員工而言。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研究發現,從事客戶支援、軟件開發或顧問工作的人士生產力提升 5% 至 25%。McKinsey 研究將長期人工智能機遇定為 4.4 萬億美元(約港幣 34 萬 3,200 億元)的生產力增長。

工作創新實驗室主管 Rebecca Hinds 表示,知識型勞工 53% 時間花在繁忙工作上,包括安排會議、出席會議及協調工作。人工智能具備自動化繁忙工作的龐大潛力。Future Forum 研究發現,高人工智能使用公司 93% 領導者對每週 4 天工作制持開放態度,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整合程度低的公司不足一半領導者持此態度。已實行每週 4 天工作制的機構採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高出 3 倍以上。

 

企業應對策略與實施路徑

人工智能數碼分身市場未來 5 年每年增長約 60%,預計到 2027 年達到 735 億美元(約港幣 5,733 億元)。Gartner 研究顯示,70% 人力資源主管計劃未來兩年投資數碼員工分身技術,證明企業視數碼分身為管理及改良未來職場的關鍵工具。數碼分身透過自動化高達 45% 的例行任務減輕職場壓力,讓員工專注有意義的工作,減少職業倦怠並提高工作滿意度。

人力資源部門從此技術獲得重大益處,虛擬員工建模讓團隊無風險測試各種勞動力情景。預測分析協助及早識別流失風險。人工智能化身創建符合個人需求的特製發展路徑,加快專業成長。配備情感智能的人工智能化身提供實時心理健康支援,68% 人士傾向與人工智能討論壓力而非與經理討論,抑鬱症狀減輕幅度高出 64%。

企業應重新定義生產力,設計專注成果而非投入的成功指標。解決會議過度問題,評估哪些會議真正需要同步討論。試驗異步工作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協調跨時區團隊。小規模軟件初創公司 Convictional 行政總裁 Roger Kirkness 已將公司轉為每週 4 天工作制,薪酬維持不變。公司軟件工程師表示,使用人工智能後工作速度驚人提升。

成功實施需要人機協同而非替代,人類提供情境理解及情感智能,人工智能處理數據驅動任務。企業應審核工作流程,識別人工智能可自動化的重複任務。先在一個團隊試行較短工作週,再擴展至全公司。追蹤關鍵績效指標,包括產出、客戶滿意度及員工福祉。

 

技術倫理與職場文化轉型

不過數碼分身技術亦引發重大私隱問題,Viven 的技術精確決定每個數碼分身可與特定同事分享哪些資訊,每次查詢記錄在透明歷史中供原始員工審查,形成防止不當窺探的自然威懾。Foundation Capital 普通合夥人 Ashu Garg 表示,這是非常難解決的問題,直到最近仍無法解決。突破來自結合大型語言模型進步與兩年前不存在的精密私隱控制。

專家警告生產力悖論,當僱主將人工智能驅動的效率作為要求更少人做更多工作的理由時出現。許多機構使用人工智能儀表板及分析工具追蹤工具使用及效率。若應用時缺乏透明度或明確意圖,這些工具可能演變為員工監控,侵蝕信任而非改善表現。人工智能若要真正支援較短工作週,必須有意識及合乎道德地應用。

遙距工作擴大協調挑戰,人工智能能力終於成熟到足以處理細緻的職場情境。Genpact 及 Eightfold 已在內部使用 Viven,早期結果顯示項目延誤及電郵往返大幅減少。Microsoft Copilot、Google Gemini、OpenAI 的企業工具及 Anthropic 均具備可演化為數碼分身能力的個人化功能。競爭格局不會永遠保持空白。

Boston College 經濟學家 Juliet Schor 研究指出,每週 4 天工作制是確保勞工從每小時生產力提升中獲得重大回報。歷來生產力提升的收益要麼因帕金森定律(工作擴展以填滿可用時間)而流失,要麼流入所有者口袋。人工智能預期生產力提升令實施政策具新迫切性。職場專家記錄顯示,人們在工作中總是浪費大量時間,每週 4 天工作制意圖擠出浪費時間,令員工更有生產力並以更多閒暇時間獎勵努力。

企業領導層需帶頭示範,職場文化嚴重影響人工智能採用率。人工智能並非能即時減少工作週的魔杖,但它是重新思考時間、生產力及現代工作日結構的最強大工具。透過深思熟慮的領導力、正確文化及測量成功的平台,每週 4 天工作制可從夢想變成新標準。袁征的願景代表工作未來更廣泛趨勢:按結果及成果而非坐在辦公桌的時數衡量工作。證據不斷增加,較短工作週不代表較弱表現,配合人工智能可意味更佳表現、較低壓力及更快樂的員工。

 

來源:TechCrunch

Tags : aiEric Yuanz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