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局 10 月 28 日宣布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第二階段成果,明確表示將優先發展批發層面應用,零售層面推廣則階段性「抖一抖」,等待更成熟的應用場景出現。這一策略調整意味著香港在央行數碼貨幣 (CBDC) 的發展路徑上,選擇了與中國大陸數字人民幣截然不同的方向,將資源集中於金融機構間的大額交易,而非個人日常支付。
代幣化存款獲市場青睞 數碼港元優勢不再獨特
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在技術簡布會上坦言,經過 8 年研發工作後發現,數碼港元的優點並非完全獨特,功能上與代幣化存款類似。更關鍵的是代幣化存款可建基於現有銀行系統、監管架構及客戶渠道,推行時更為簡單直接。第二階段 11 組試驗結果顯示,在香港健全的銀行監管制度下,市民對數碼港元與代幣化存款的接受程度相若,而商業銀行則明顯更偏好代幣化存款。這一發現促使金管局重新評估數碼港元在零售層面的必要性,認為在市場需求不強勁、應用場景不足的情況下,不應強推零售版本。
國際專家對此策略表示認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批發 CBDC 與零售 CBDC 的技術要求截然不同:批發版本專注於少量高價值交易和金融機構間結算,而零售版本需要處理海量小額交易並提供用戶友好介面。CFA 協會的分析指出,從技術角度看,兩者雖需要相似的可擴展性和互操作性,但批發 CBDC 的起點更具優勢,因為央行貨幣本已存在於機構間結算中。
批發層面快速推進 9 家機構已展開實戰應用
數碼港元在批發層面的應用正快速推進,與零售版本的謹慎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金管局助理總裁(金融基建)周文正透露,目前已有 9 間金融機構開始應用數碼港元進行批發層面的跨行交易。這些機構正在代幣化生態系統發展和跨境支付場景中使用數碼港元,例如國際貿易結算。李達志強調,數碼港元在批發層面的最大優勢是不具有信貸或交易對手風險,特別適合銀行間的交割或大額交易,因此會繼續推行。
根據金管局 Project Ensemble 計劃,參與的 Architecture Community 成員已將其代幣化存款平台連接到沙盒系統,可進行銀行間支付對支付 (PvP) 和券款對付 (DvP) 結算實驗。全球最大證券結算機構 Euroclear 也於 2025 年 4 月加入 Project Ensemble,成為唯一金融市場基建社區參與者,協助制定央行貨幣、代幣化存款與代幣化資產之間的互操作性標準。這些進展顯示香港在批發 CBDC 領域已走在全球前列,有望成為繼瑞士之後第二個推出實時運作批發 CBDC 的司法管轄區。
政策法律準備明年上半年完成 時機取決國際形勢
金管局表示,數碼港元在政策、法律及技術等方面的前期準備工作預計將於 2026 年上半年完成。這些準備工作包括制定一套共用代幣化標準,以促進數碼貨幣可編程性廣泛應用,為數碼港元未來發展和應用奠定基礎。然而李達志明確指出,擴展至個人及企業使用的零售層面時機,需要根據國際發展、最新科技發展及市場需求作出調整,目前沒有推行時間表。
這一謹慎態度與亞太區其他經濟體形成對比。中國數字人民幣 (e-CNY) 已在 2022 年冬奧會期間向外國人開放使用,日均交易額約 31.5 萬美元(約港幣 245.7 萬元)。泰國央行也正在測試零售 CBDC,以應對金融基建的數碼化趨勢。然而香港的選擇更接近新加坡等發達金融中心的路徑——優先發展批發應用,避免央行貨幣與私營部門貨幣產生衝突,同時規避零售 CBDC 可能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
代幣化債券成熟度提升 第三批發行在即
在數碼港元發展的同時,香港在代幣化債券領域也取得顯著進展。李達志透露,金管局已協助政府發行兩批代幣化債券,均以代幣化央行貨幣作交割。政府正計劃發行第三批代幣化債券,金管局期望過程中能提升自動化水平,並吸引更多銀行參與。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於 2025 年 7 月表示,政府將規範化代幣化債券發行,並推動更廣泛資產類別的代幣化,包括貴金屬、非貴金屬和可再生能源資產。
第三批數碼債券預計包含 2 年、3 年和 5 年期產品,可能透過滙豐銀行 Orion 分布式賬本技術平台發行,並與金管局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 (CMU) 整合,讓國際投資者可通過 Euroclear 和 Clearstream 等現有基建參與。參與銀行可能包括滙豐、中銀香港、交通銀行、法國巴黎銀行、Amundi、工銀亞洲、摩根大通、渣打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瑞銀。這些舉措顯示香港正在建立深度且具流動性的代幣化債券市場,為未來數碼港元在債券結算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對企業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金管局策略轉向對香港金融生態將產生深遠影響。對大型金融機構而言,批發層面的數碼港元和代幣化存款提供提升跨境結算效率、降低交易對手風險的機會。滙豐銀行已於 2025 年 9 月將其代幣化存款服務 (TDS) 擴展至跨境交易,完成首筆香港至新加坡美元跨境交易,並將服務延伸至英國和盧森堡市場。對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而言,短期內數碼港元不會改變其支付體驗,但代幣化存款的普及可能帶來更快速的結算和更低的交易成本。
展望未來,香港數碼港元零售應用何時重啟,將取決於三大因素:一是國際上零售 CBDC 的發展經驗,特別是歐盟數碼歐元和日本數碼日圓試點成果;二是技術成熟度,包括離線支付、私隱保護和可編程性等功能的完善;三是市場需求出現,例如 Web3 應用、元宇宙經濟或跨境零售支付的具體場景。在全球央行對零售 CBDC 普遍採取謹慎態度的背景下,香港「先批發後零售」策略或許是更穩健選擇,既能保持技術領先,又能避免對現有金融體系造成過大衝擊。
資料來源: 香港電台 ChainCatcher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Ledger Insights Bloombe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