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Financial Times 報導,中國科技巨擘螞蟻集團 (Ant Group) 和京東集團 (JD.com) 已暫停在香港發行穩定幣的計劃,此舉源於北京監管機構對私營企業掌控數碼貨幣的深層憂慮。這場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除了衝擊香港作為全球虛擬資產中心的定位。當香港剛於 8 月正式實施穩定幣監管制度之際,此消息有如投下震撼彈。
從夏季試點到秋季喊停的戲劇性逆轉
根據 Financial Times (下稱: FT ) 報導,今年夏季螞蟻集團和京東集團曾高調表態參與香港穩定幣試點計劃。兩家企業計劃參與香港穩定幣試點項目,或發行虛擬資產支援產品,例如代幣化債券。然而據該報導引述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兩家企業隨後接獲中國人民銀行 (PBoC) 及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 (CAC) 的指示,要求暫緩推進計劃。
FT 引述五位知情人士指出,人民銀行官員基於對允許科技集團和券商發行任何類型貨幣的擔憂,建議不要參與首批穩定幣推出。該報導引述一位了解央行向科技集團簡報情況的人士稱,私營穩定幣發行也被視為對人民銀行數碼貨幣項目——數字人民幣 (e-CNY) 的挑戰。
FT 報導引述另一位知情人士直言核心矛盾:「真正的監管關切在於,誰擁有最終鑄幣權——是中央銀行還是市場上的私營公司?」這個問題直指金融主權本質,反映出北京對貨幣發行權的絕對控制意志。
穩定幣是與法定貨幣 (如美元) 掛鉤的數碼代幣,是加密貨幣交易的基石。中國當局的抵制突顯全球監管機構急於回應穩定幣崛起的態度,特別是在川普政府將其視為「 mainstream」 金融支柱和投射美元主導地位的工具之後。歐洲中央銀行曾表示,美元穩定幣的廣泛採用可能妨礙其控制貨幣政策的能力。
香港新規遇冷 試點啟動與北京管控的時間落差
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這個特區實際上的中央銀行,於 8 月開始接受穩定幣發行商的申請,將自身定位為內地試驗場。然而就在監管框架正式啟動之際,北京卻對內地科技巨頭踩下煞車。
在中國境內,今年夏季對香港項目的興趣曾一度高漲。部分官員建議,人民幣計價的穩定幣可能會促進人民幣的國際使用。中國前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 6 月主張,「美國推廣穩定幣背後的戰略目的是維護美元霸權」,中國必須透過開發人民幣掛鉤穩定幣來應對這一金融挑戰。
朱光耀在 6 月於北京舉行的論壇上表示:「我們應充分利用香港試點項目。人民幣穩定幣必須納入國家金融戰略的整體設計。」這番表態顯示,部分政策圈內人士確實將穩定幣視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工具。
然而政策風向很快轉變。FT 引述兩位了解科技集團計劃的人士表示,在前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8 月下旬發表講話後,金融監管機構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
周小川警告:穩定幣的投機風險與系統性威脅
據官方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CF40) 發表的文章,在 7 月於北京舉行的閉門金融論壇上,周小川敦促全面評估穩定幣及其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周小川在論壇上警告:「我們需要警惕穩定幣被過度用於資產投機的風險,誤導可能引發詐騙和金融系統不穩定。」
根據 CF40 發表的文章,周小川敦促「審慎評估代幣化作為技術基礎的真實需求」。他補充道:「雖然許多人相信穩定幣將重塑支付系統,但實際上,現行系統特別是零售支付領域,削減成本的空間極為有限。」
這番表態成為政策轉折的分水嶺。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使其警告具有非同尋常的份量。他的講話實質上為「穩定幣威脅論」定調,為監管機構介入提供了理論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周小川的關切除了針對技術層面,更指向制度層面。他質疑在中國已經建立高效支付體系的背景下,穩定幣是否有真實需求,還是僅是投機工具的包裝。這種質疑直接挑戰了科技企業推動穩定幣的商業邏輯。
數字人民幣的戰略地位與私營穩定幣的競合矛盾
據 FT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人民銀行對私營穩定幣的抵制,深層原因在於保護數字人民幣項目。私營穩定幣發行被視為對人民銀行數碼貨幣項目 e-CNY 的挑戰。這除了是技術路線之爭,更是金融主權的核心博弈。
數字人民幣作為央行主導的法定數碼貨幣,承載著中國在數碼時代維護貨幣主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使命。2025 年 9 月人民銀行宣布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在上海正式啟動,標誌著推動數字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步驟。若此時允許私營企業發行穩定幣,可能分流資源、混淆市場,甚至動搖央行在數碼貨幣領域的主導權。
在北京看來,貨幣發行權是國家主權的核心要素,絕不能讓渡給私營企業。即使螞蟻和京東這樣的科技巨頭,也必須服從於這一底線原則。這種立場與美國允許 Circle、Tether 等私營企業發行穩定幣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中美在數碼金融治理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美元霸權的數碼延伸
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幾乎完全由美元主導,Tether (USDT) 市值超過 1,550 億美元 (約港幣 1.209 萬億元),佔據超過 62% 市場佔有率,Circle 的 USDC 市值接近 600 億美元 (約港幣 4,680 億元)。
這種格局正是北京擔憂的根源。據 FT 報導,前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明確指出,「美國推廣穩定幣背後的戰略目的是維護美元霸權」。在美元穩定幣快速擴張的背景下,中國若不作為,可能進一步被邊緣化於數碼金融體系之外。
然而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內部存在明顯分歧。朱光耀主張開發人民幣穩定幣積極應對,周小川則警告投機風險和系統性威脅。這種分歧最終以周小川的觀點占據上風,導致螞蟻和京東的計劃被喊停。
香港角色再定位 試驗場還是政策緩衝區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 8 月開始接受穩定幣發行商的申請,將自身定位為內地試驗場。然而北京對內地企業的管控,使香港的「試驗場」角色蒙上陰影。
香港的新監管框架於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允許穩定幣發行商在滿足儲備和治理要求的前提下獲得許可並向公眾提供數碼資產。分析人士認為,香港可能成為人民幣掛鉤穩定幣的測試場,為中國當局提供離岸機制來推動人民幣在全球數碼金融中的角色。
這種定位符合中國「邊緣試驗、核心嚴控」的一貫模式。香港可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探索穩定幣應用,但任何涉及內地企業的重大突破,仍需北京首肯。這次螞蟻和京東計劃被叫停,正是這種模式的最新體現。
未來香港穩定幣發展可能出現兩種路徑:一是境外機構主導,內地企業觀望;二是內地國企或官方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在嚴格監管下推進「可控的」試點。
金融主權與創新之間的艱難平衡
螞蟻和京東穩定幣計劃的暫停,本質上是數碼時代金融主權與市場創新之間的激烈碰撞。北京的決策傳遞出清晰訊號:在中國體制下,任何涉及貨幣發行權的創新,必須服從於國家金融戰略和央行絕對控制。
根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發表的文章,周小川警告「穩定幣被過度用於資產投機可能引發詐騙和金融系統不穩定」,以及他對代幣化真實需求的質疑,構成了當前政策的理論基礎。這種謹慎態度與朱光耀的積極主張形成對比,顯示中國高層在穩定幣問題上仍在摸索平衡點。
對企業而言,這次挫折是一次深刻教訓:在中國數碼金融生態中,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比追求商業創新更為關鍵。據 FT 報導,截至發稿時,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及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均拒絕評論,螞蟻集團和京東集團也未回應置評請求。這種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展望未來,中國在穩定幣問題上面臨艱難抉擇:是繼續堅守國家主導的央行數碼貨幣路線,還是在可控條件下有限開放私營穩定幣?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全球數碼金融秩序的格局。當前的暫停或許只是開端,真正的博弈才剛開始。在數字人民幣與私營穩定幣之間,中國正在摸索一條既能維護金融主權,又能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第三條道路。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香港金融管理局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中國人民銀行 East Asia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