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儲存技術

儲存專家剖析: AI 發展的幕後功臣 HDD 如何推動香港的數碼願景

人工智能(AI)正從「技術測試」過渡至「核心應用」,促使亞太區重塑其基礎建設的優先次序,並將 AI 納入數碼政策藍圖。以香港為例,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 AI 成為核心產業,期望透過廣泛應用 AI 促進傳統行業轉型。為此政府撥款 10 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目標是將 AI 由理論轉化為實踐。順應此趨勢,企業正加緊提升算力及效能需求,以支援 AI 等科技應用。然而在企業積極拓展 AI 發展版圖同時,一項容易忽略但日益關鍵的挑戰逐漸浮現:如何完善數據儲存基建,以承載 AI 所需消耗及產生的海量數據。這對致力於創建國際數據樞紐地位的香港而言尤其重要。

目前關於 AI 與數據的討論多數集中在 GPU 和快閃記憶體(Flash)效能,卻很少人關注數據來源與最終去向。無論是訓練數據集、模型檢查點,還是推理日誌與遙測資料,AI 應用會產生不同類型數據,包括熱數據(hot data)、溫數據(warm data)和冷數據(cold data),因此需要根據各自容量與效能需求,度身訂造儲存解決方案。機械硬碟(HDD)在 AI 基礎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為長期、大容量數據儲存提供穩固基礎,並與高效能、低延遲的固態硬碟(SSD)相輔相成。

 

作者:
Stefan Mandl,中國、亞太地區和日本(APJC)銷售及市場推廣副總裁

 

AI 工作負載並非全是即時運算

隨著大型科技企業在亞洲擴展 AI 應用能力,AI 在數據生命週期每個階段都會消耗並產生大量數據,令數據儲存需求不斷攀升。這些數據量往往高達 PB(Petabyte)級別,為 AI 模型提供所需動力,賦予其即時、精準且大規模的決策能力。數據愈多,AI 模型產出的結果就愈理想。整個過程涵蓋準備數據與導入、模型訓練、推理與提示、推理引擎以及產生新內容,令 AI 高度依賴具備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儲存解決方案。

效能表現固然關鍵,但容量、韌性、可擴展性等因素也至關重要。當中不少數據屬於「一次寫入、後續讀取」,或在訓練與遙測日誌等特定階段需要高密集寫入。這些數據通常會因為合規需求、模型再訓練、擷取快照等不同需求,需要長期保存,但並非所有數據都需要儲存於高效能的快閃記憶體。事實上,具前瞻性的 AI 平台必須結合兼顧速度與成本效益的儲存方案。

雲端及超大規模服務供應環境高度依賴 HDD

高容量、具成本效益的 HDD 解決方案是現今廣泛大數據平台與數據湖的基石,用於訓練 AI 模型所需的龐大數據集,包括原始資料庫、影片內容、物件儲存庫、系統日誌、元數據和備份等。因此每個 AI 應用都需要智能、可擴展且具成本效益的容量支援,而這正是 HDD 持續展現優勢的領域。

成本效益

在建構 AI 應用儲存環境時,每 TB 成本是企業的關鍵考量之一。大部份 AI 數據屬於溫數據或冷數據,高容量 HDD 是實現低成本、規模化儲存的理想選擇。根據 Western Digital 研究,HDD 每 TB 成本相比快閃記憶體低 6 倍,在大規模、高容量環境中表現尤其突顯。隨著 HDD 架構持續創新,使其能夠提供更高的每 TB 成本效益,而 HDD 容量增加,總體擁有成本(TCO)亦將逐步下降。

效能表現

清晰的性價比指標是影響企業制定儲存決策的關鍵,重點在於選擇最切合實際工作負載需求的解決方案。HDD 在 AI 數據生命週期中多個工作負載場景持續展現穩定效能,於數據儲存成本與效能之間取得平衡。各企業組織可按照實際需求調整所需儲存效能,避免為過剩容量支付額外費用,從而降低 TCO。Western Digital 等供應商提供兼具高效能及成本效益的儲存方案,協助客戶按不同工作負載需求,建立最合適的儲存組合。

技術創新

HDD 技術持續發展,為企業提供更高容量、效能與價值。當中包括磁性記錄系統的創新,例如能源輔助磁性記錄(EAMR)技術、疊瓦式磁記錄(SMR)技術;以及機械結構的突破,例如氦氣封裝設計,使 3.5 吋硬碟可容納多達 11 片碟片,進一步提升儲存密度、效能與能源效率。展望未來,隨著熱輔助磁記錄(HAMR)普及,HDD 容量將再創新高。

儲存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分層共進

AI 應用對儲存的需求廣泛而多樣,HDD 一直是滿足亞太地區長期、大規模儲存需求的主要解決方案,幫助企業以高效、高性價比方式,應對不斷增長的高容量需求。現今的 HDD 並非「傳統技術」,而是數據基礎建設中不斷進化的核心引擎,承載著當前及未來 AI 工作負載所帶來的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儲存需求。

 

Stefan Mandl,中國、亞太地區和日本(APJC)銷售及市場推廣副總裁

Tags : aiHDDTCOWestern Digital數據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