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

AI 革命重塑全球製造業供應鏈 77% 企業加碼投資 產效率提升達 75%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從寵物食品到美妝產品,AI 驅動的機械人技術和演算法正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根據 KPMG 最新調查,77% 製造商計劃在未來一年增加 AI 投資,而 Amazon 等領先企業已透過 AI 實現物流速度提升 75%。這場技術革命涵蓋三大核心領域:預測性維護系統減少裝置故障、自動化生產流程降低人力依賴,以及智能品質控制確保產品標準。從博士倫的隱形眼鏡生產線到 Prose 的個人化洗髮精製造,AI 正在重新定義現代供應鏈的運作模式。

預測維護技術突破:從被動維修到主動預防

Bausch + Lomb 行政總裁 Brent Saunders 面對日拋隱形眼鏡需求激增的挑戰時,選擇導入由 Arena AI 開發的 Atlas 系統來解決產能瓶頸。這套 AI 預測維護系統能在機械故障發生前發出預警,協助維護人員診斷並修復問題,「我們生產了數百萬片原本無法製造的隱形眼鏡」。該系統於 2023 年在羅徹斯特測試後,已成功部署至三條新的隱形眼鏡生產線。

食品製造業同樣受惠於這項技術突破。MCA Connect 技術創新總監 Dag Calafell 指出,「對製造商而言,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營運保險」。機器學習驅動的預測維護系統已幫助食品飲料公司大幅改善營運表現,使用 AI 品質控制的食品製造商,其缺陷檢測率提升 15-30%,而配備預測維護的工廠,非計劃停機時間則減少 20-40%。

這種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正重新定義製造業的風險管理策略。透過分析感應器數據和歷史資料,AI 系統能學習裝置運作模式,在關鍵零組件達到故障臨界點前提出警告,讓企業得以安排計劃性維護,避免成本高昂的生產中斷。

 

智能自動化降低營運成本 60% 流程實現全自動化

寵物食品製造商 Spot & Tango 的轉型經驗充分展現 AI 自動化的威力。該公司營運總監 Dylan Munro 表示,當賓州阿倫敦工廠於 2022 年底開始運作時,員工需要手動協調原物料供應、根據食材可得性排程生產,並安排貨車接送貨物。導入 Didero 公司的代理式 AI 工具後,系統現已全自動化處理約 60% 採購訂單。

個人化美妝品牌 Prose 的自動化成就更為顯著。行政總裁 Arnaud Plas 透露,公司 2017 年創立初期,工廠員工需手動組裝瓶裝產品,導致個人化洗髮精和保濕霜的生產成本增加 5 美元(約港幣 HK39)。透過自主機械人負責配方混合,結合200個演算法協助需求規劃、產品配方、預測維護和生產排程改善,Prose已將增量成本降至1美元(約港幣HK7.8)以下。目前該公司 90% 生產流程都採用自動化和 AI 演算法。

家用電池製造商 FranklinWH 在加州新廠導入 AI 視覺檢測系統,使用攝影機密切監控磷酸鐵鋰家用電池的生產過程並標記品質問題,取代過去由人工執行的檢查程式。這些 AI 模型持續從生產數據中學習,能在問題發生前進行預測。

 

全球供應鏈改善 從倉庫管理到物流配送

AI 在倉庫管理和物流改善方面的應用正創造顯著效益。Amazon 透過 AI 預測每日超過 4 億件商品的需求,使用歷史數據精確定位訂單來源,並確保高需求商品儲存在鄰近設施中。該公司的 Sequoia 機械人系統已將庫存識別和儲存速度提升 75%,減少人力投入和工傷 15%,並縮短處理時間 25%。

現代倉庫管理系統不再僅止於追蹤貨架,這些工具現在能根據即時需求訊號改善庫存配置,並與自主流動機械人協調處理揀貨和包裝作業。AI 演算法分析客戶訂單、庫存水準和產品流動的大量數據,準確預測需求並確保最佳庫存水準。

在物流配送方面,AI 系統能分析包裹資訊、配送地點、交通模式和天氣條件等數據,即時識別最有效率的配送路線。這項技術每年節省數百萬英里的行駛距離,減少燃料消耗和營運成本,同時提升配送時間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

 

品質控制革命 99% 準確率的視覺檢測

電腦視覺技術在製造業品質控制領域掀起革命。AI 驅動的視覺檢測系統能以超過 99% 準確率在生產線上捕捉缺陷,大幅提升產品安全性和一致性,且不會減緩生產速度。這些系統使用機器學習分析攝影機或感應器的數據,能即時檢測產品缺陷、污染、包裝錯誤和標籤錯誤。

Amazon 的包裝決策引擎(PDE)是另一個成功案例,這套 2019 年推出的 AI 解決方案每日評估數百萬件商品,建議最適合的包裝方式。產品通過電腦視覺隧道檢查缺陷並測量尺寸,AI 結合商品元數據和客戶回饋推薦理想包裝。這套系統已協助 Amazon 自 2015 年來在全球消除超過 200 萬噸包裝材料,提升效率的同時增進永續性。

食品加工業的應用同樣令人矚目。智能數據擷取軟件運用在流動裝置、穿戴裝置、機械人、固定攝影機和無人機等多種平台上,這些系統遠超越條碼讀取功能,運用機器學習和 AI 解讀情境脈絡,在多重程式碼中檢測目標,在低光源等困難條件下運作。

企業數碼轉型加速 審慎投資與策略規劃

雖然 AI 在供應鏈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企業在導入過程中仍需保持謹慎。Spot & Tango 營運總監 Munro 坦承,他持續收到許多 AI 供應商承諾大幅供應鏈改善的提案,但以懷疑態度看待。「某些供應商推銷的 AI 解決方案可能遭遇預期外的技術挑戰,或員工接受度低於預期。我們不想急於實施」。

成功的 AI 導入需要循序漸進的方法。Spot & Tango 讓小組員工先以真實採購情境測試 Didero 的 AI 工具三個月,才將系統全面開放給所有員工使用。這種審慎的測試階段對確保技術成功整合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企業應專注於能支援營收成長、降低成本或消除團隊繁瑣任務的 AI 應用。「看到真正影響的公司不是追逐趨勢的企業,而是使用 AI 支援推動營收、降低成本或消除團隊厭惡任務的公司」。這種務實的方法有助企業從被動反應轉向韌性經營,在面對天氣延遲、關稅變動或勞工短缺時能以較少混亂狀況快速調適。

這場 AI 驅動的供應鏈革命正重新定義製造業競爭優勢,從預測維護到智能品質控制,每個環節的效率提升都在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隨著技術持續成熟,那些能夠策略性整合 AI 解決方案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企業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營運穩定性,將成為決定其在 AI 時代成敗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
AIM Multiple
SAP
Food Institute
Oracle
Yahoo Finance

Tags : aiAmazon人工智能供應鏈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