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能數據分析

史丹福研究:AI 失業-讓年輕人就業機會跌 13% 三十歲以上反增 9% 企業人才斷層危機浮現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普及已導致美國 22 至 25 歲年輕勞動者就業機會相對減少 13%,30歲以上員工的相對就業則增加約 9%(這項研究基於數百萬員工薪資數據,為 AI 影響勞動市場提供首個大規模實證證據。該研究由資訊經濟學權威學者 Erik Brynjolfsson 教授領銜,分析了美國最大薪資軟件公司 ADP 從 2022 年末至 2025 年 7 月的數據,發現 AI 對初級職位的影響遠超預期。

這項於 2025 年 8 月發表的研究揭示三個關鍵發現:AI 對年輕勞動者不成比例的影響、不同年齡層就業趨勢的分化,以及 AI 使用方式如何決定就業影響程度。研究結果被形容為勞動市場變革的「煤礦中的金絲雀」,預示 AI 革命將對美國勞動力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入門職位為何成 AI 重災區

研究團隊分析 ADP 公司提供的數百萬美國勞動者薪資記錄,發現 AI 影響最顯著的是軟件開發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初級職位。數據顯示,在 AI 依賴度最高的職業中(意指:大部份工序可被 AI 取代),22 至 25 歲勞動者的就業率自 2022 年末至 2025 年 7 月下降 6%,而同期 30 歲以上勞動者的就業率則增長 6% 至 13%。

Brynjolfsson 教授接受 CBS MoneyWatch 採訪時解釋:「這些大型語言模型接受書籍、文章和網絡資料訓練,這正是許多人在大學獲得的書本知識,因此 LLMs 與年輕人掌握的知識存在大量重疊」。相比之下經驗豐富的勞動者擁有更多隱性知識和職場技巧,這些是 AI 目前難以複製的。

另一方面史丹佛數據顯示,在高 AI 依賴度職位中,30 歲以上員工的就業反而增加約 6~12 %。多數企業將生成式 AI 視為「輔助」而非「取代」工具,當模型接手重複性任務後,仍需資深人員監督輸出、整合流程並負責最終決策;這些員工長年累積的隱性業務知識、跨部門協調與客戶關係等軟技能當前仍難以被自動化,因而帶動中高階職位人數微增

具體而言,到 2025 年 7 月,最年輕的軟件工程師群體就業率比 2022 年秋季高峰期下降近 20%,客戶服務工作者也呈現類似趨勢。這種影響並非局限於特定行業,研究發現即使在控制企業層面的衝擊後,相對就業下降幅度仍達到 13%。

圖表 1:  AI 對年青人「入行」影響最大,對 30 以上的不跌反升

 

決定企業未來的 AI 策略抉擇

多位權威專家對此研究結果表達不同觀點。高盛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 在報告中指出:「AI 確實開始在數據中更清晰地顯現」,並預測生成式 AI 最終將取代 6% 至 7% 的美國勞動者。世界經濟論壇 2025 年就業前景報告也顯示,40% 僱主預計在 AI 可以自動化任務的領域減少勞動力。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持悲觀態度。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在《紐約時報》Podcast 中表示:「一兩年內失去一半工作的想法並不符合社會運作方式」。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則提出更平衡的觀點:「你不會因 AI 失去工作,但會輸給懂得運用 AI 的人」。

研究亦發現 AI 的使用方式決定其對就業的影響。當 AI 以「補充」方式使用時,就業不但沒有減少,某些情況下還有所增加。Anthropic 於 2025 年 3 月發布的 Claude 使用報告顯示,57% 的 AI 應用屬於「補充」性質,43% 為「替代」性質。

圖表 2:  AI 對年輕軟體工程師影響最大 -20%

勞動市場轉型的歷史脈絡

從歷史角度看技術進步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並非首次出現。自 2000 年以來,自動化已導致美國製造業失去 1,700,000 個工作崗位。然而當前 AI 革命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影響速度和範圍。Brynjolfsson 教授表示:「這是我見過最快、最廣泛的變化」,唯一可比的轉變是 COVID-19 疫情期間轉向遙距工作。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就業預測已開始納入 AI 影響因素,預計到 2033 年醫療轉錄員和客戶服務代表的就業將分別下降 4.7% 和 5.0%。同時需要人工判斷的職業,例如個人財務顧問,預計將保持強勁增長,尤其是在服務年長客戶方面。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報告顯示,2025 年前 7 個月,採用 AI 技術直接導致削減超過 10,000 個職位,自 2023 年以來已有超過 27,000 個職位削減直接與 AI 相關。這些數據反映出 AI 對勞動市場影響的加速度和廣度。

對企業與未來趨勢的影響

這項研究對企業人才策略和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Forbes 分析師 Andrea Hill 指出,入門級職位消失正在縮小人才管道,影響薪資增長並威脅長期創新競爭力。企業正在失去將新人才培養成資深專家的學習循環,這種「學徒制紅利」的中斷可能產生長遠影響。

面對這一趨勢部分年輕勞動者開始轉向藍領工作,求職網站 Zety 將此現象稱為「AI 焦慮轉向」。然而只有約三分之一的 Z 世代員工還是覺得學徒制行業提供了通往穩定職業的更快捷徑。

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機構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一些學校禁用 AI 技術的做法可能過於極端,更好的做法是制定指引幫助學生正確使用這項技術。企業也需要在追求效率與維護人才培養生態之間找到平衡。

隨着 AI 技術持續演進,年輕勞動者如何在這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位置?這除了是個人職業規劃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我們是否準備好為下一代創造足夠機會,讓創新能夠惠及所有人,而非將年輕一代拋諸腦後?

 

資料來源:
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
CNBC財經新聞
CBS新聞
ADP研究中心
世界經濟論壇

Tags : ai史丹佛大學就業市場年輕勞動者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