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聯合國報告指出,空氣污染是死亡的第二大風險因素,可導致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人死於相關的疾病。香港大學則有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中,整體癌症死亡風險增加22%。
為減低空氣污染,英國以人工智能(AI)作為空氣監測及預警的核心科技。倫敦市政府構建了名為「呼吸倫敦」(The Breathe London Network)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廣設超過 100 個空氣品質監測站於學校、醫院等地,以監測社區的空氣污染指數,並運用所收集得來的數據,作為日後推動空氣政策的科學依據。
而倫敦帝國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系和數據科學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於去年更開發了 DyNA系統,結合了物理模型和 AI 技術,使用特制的循環神經網路(RNN)來處理數據時序並預測污染事件,又利用實時空氣數據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一旦發生可能影響空氣質素的突發事故,該系統就迅速分析數據並更新預測,以確保提供最新、最可靠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較傳統的空氣品質評估工具更快速可靠。
此外,英國初創企業Air Aware Labs開發出一個名為 AirTrack 的應用程式,結合 GPS 資訊、AI、空氣污染模型以及用戶行為,針對性地提供有關空氣污染的資訊,讓市民決定最佳的外出時間和地點,以便市民規劃騎單車的通勤路線或調整跑步的時間,避免進入污染重災區影響健康。
英國善用AI加強城市空氣品質的監測,以保障市民大眾的健康。我們也應積極投入科技研發,探索多元創新,潔淨城市空氣,守護市民健康之餘,還展現智慧城市應對挑戰的強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