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愚公最近經常往來深圳香港兩地、剛剛在蓮塘口岸訂購了一杯瑞幸咖啡的拿鐵。透過微信「小程序」輕鬆點擊,便可完成下單、付款,甚至選擇自取或外賣,這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實則反映中國內地數字化(編按:即一般稱呼的「數碼化」,本文依作者意願稱呼為「數字化」)生活的高度普及與效率。咖啡店和外賣服務能夠如此順暢地運作,背後依靠的是一套成熟的個人身份認證和付款系統、流動網絡的全面普及,以及民眾對流動互聯網應用知識的普遍掌握。這種高效、便捷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已成為中國內地的常態。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一海之隔的香港,卻會發現其在新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之路上,面對與內地截然不同的挑戰與機遇。本文將以內地零售企業的數字化商業模式作為引子,深入分析香港目前在數字化基礎建設方面所面對的限制,並指出急需改善的多個方面,以期香港能更順利融入全球數字經濟浪潮。
香港數字化基礎建設的現況與限制
中國內地數字化進程迅速推進,反觀香港在新經濟發展中面對不少挑戰。雖然香港長期憑藉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高效營商環境見稱,但在數字化轉型和新經濟潮流中,卻顯得稍為落後。這點出香港當前的核心問題:若要趕上大灣區急速發展,香港必須擺脫過往基礎建設上的種種限制。
傳統付款模式的局限
香港的八達通系統雖然使用歷史悠久且普及率高,但其主要應用於離線模式,缺乏類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那種結合資料、付款與身份認證的綜合性平台。這導致用戶體驗變得零碎難整合,難以實現網上、實體無縫銜接的數字化生活。例如在內地,一個應用程式即可處理點餐、付款、會員積分、物流追蹤等多項功能;在香港,這些往往要透過多個獨立系統或實體卡來完成,效率明顯較低。
數字化服務的「最後一哩路」挑戰
香港近來出現拼多多自取混亂情況,進一步反映數字化物流與服務協調不足。雖然網上購物平台發展快速,但當涉及實體店鋪提貨、倉儲管理與資料流轉時,若欠缺高效數字化系統支撐,整體服務體驗便會打折扣。不但削弱消費者信心,更拖慢跨境電商在香港的進一步拓展。
實名認證與跨平台資料整合的難題
中國內地的微信與支付寶平台,已全面整合實名認證、付款與社交功能,再配合「數字灣區」等政策推進,令跨平台資料流轉更為順暢。但香港方面仍明顯落後。例如市民預約康樂設施時,往往需透過康體通系統,流程繁複,體驗不佳,加上與其他平台無法有效整合。同樣問題亦出現在大型演唱會或體育活動門票發售環節,經常因欠缺統一高效的實名認證與防黃牛系統而出現混亂,甚至衍生炒賣票情況,影響市民便利性與香港作為國際盛事城市的形象。雖然 iAM Smart 是香港邁向數字身份的重要一步,但其應用場景與行業間資料整合程度仍遠遜內地同類平台的廣度與深度。
智慧城市發展中的資料管理與法規滯後
香港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但整體進程卻受到公開資料立法與合規支援不足影響。資料是智慧城市營運核心,但在收集、共享、運用與保障等層面,香港的法律與政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現時缺乏清晰的資料治理框架,不但引發市民對私隱問題的關注,也削弱政府與企業應用大數據進行城市管理和服務創新的能力。
人才與創新生態之爭
香港現正面對人工智能與創科相關人才短缺問題,尤其在技術研發與落地應用方面。與內地大量工程師與科技人才儲備相比,香港在吸引與挽留頂尖人才方面仍需更多努力。創新生態系統尚未完善,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創科,但與大灣區城市在產學研整合、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仍存規模與效率差距。
政策與法規的適應能力
數字化轉型要求政府於政策制訂、審批流程等多方面作出相應調整與改良,以迎合新經濟的急速發展。如何在保持傳統優勢同時推動創新,成為香港政府當前的重大考驗。
香港的未來:落實數字化基礎建設、停止空談
瑞幸咖啡的成功與中國內地數字化生活的全面滲透,為香港提供一個清晰範例:新經濟崛起離不開扎實的數字化基礎建設。香港若要趕上大灣區乃至全球發展步伐,必須停止流於口號與單一項目開發,而是要徹底落實全方位數字化建設。
香港需在多個領域積極行動,重點包括:
升級數字支付基礎設施
建立完善的數字物流與協調系統
加快智慧城市資料治理與法規配套
強化實名認證與跨平台資料整合能力
發展與吸納數字科技人才
打破部門隔閡,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
香港擁有國際化視野、完善法律制度與金融實力,這些都是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優勢。但若無法徹底擺脫舊有基建依賴,無法真正落實數字化轉型,這些優勢將難以發揮。瑞幸的故事提示我們,數字化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推動商業與社會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我期望香港能在穩定幣合規方面作出突破,特別在身份認證、付款平台與資料交換上,為轉型注入活力。香港需要更開放思維與實事求是的行動,全方位擁抱數字化,方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搶佔優勢,與大灣區形成協同效應,共創繁榮未來。
作為一位深入體驗兩地數字化差異的互聯網與金融科技從業者,愚公堅信香港有潛力在保有優勢的同時,加快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政府、企業與社會各方能否凝聚共識,攜手推動這場歷史性變革。唯有如此,香港方能真正融入新經濟潮流,實現可持續繁榮。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