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低碳綠色

智慧社會 (十六):「官產學研」的轉廢為材方案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香港都市固體廢物量持續高企,人均每日棄置量由 2013 年的 1.33 公斤,上升至 2023 年的 1.44 公斤,較日本及新加坡的 0.88 公斤高逾六成多。要減少廢物量,凝聚大眾力量共同源頭減廢至為關鍵。

 

屯門曾咀的 Y.PARK【林.區】是環保署用作轉廢為材的設施之一,至今已回收處理逾 1.5 萬公噸園林廢物。為方便循環再造或升級再造。園地把木碎用於農業或園藝種植,並與本地靈芝種植場合作,協助對方利用木碎來種植靈芝。同時,又試驗把木材生產成生物炭,作為土壤改良劑、過濾污染物的濾料、堆肥促進劑和建築物料的添加物等,力求轉廢為材。

 

屯門另一大型回收設施 WEEE.PARK,主力處理廢電器及電子產品。該園採用先進設備,把「四電一腦」透過除毒、拆解和循環再造,轉化為有價值的二次物料。過程中,還會就廢電器的有害物質採取嚴格監控,避免廢電器因棄置不當,釋放鉛、水銀及溫室氣體等有害物質而污染環境。

 

學界方面,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環保再造磚,把破碎後的建築固體廢料,代替部分天然沙石骨料,以製成綠色建材,其耐用程度媲美天然沙石。這技術同時可把二氧化碳氣體,永久儲存於建築材料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科研上,政府推出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成功引入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和研發中心,以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當中不乏推動轉廢為材的項目,如利用廢灰取代水泥,可用於填海工程的水泥土攪拌樁,有助減少廢灰棄置量及填海工程的碳排放。

 

我喜見「官產學研」的合作方案經已萌芽,期望未來有更多創新方案,助香港實現零碳排的願景。

 

 

Lam Lawton

The author Lam Law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