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向來在科技監管方面態度嚴格,在 AI 普及之下,歐盟也很快的訂立嚴謹的規條,但也有聲音認為過度監管會阻礙發展。歐盟數碼政策執行副主席 Henna Virkkunen 近日就表示將會放寬 AI 監管,平衡安全和技術創新的彈性。
政策轉向的深層動因
Henna Virkkunen 表示,歐盟此次放寬 AI 監管並非屈服於美國科技巨頭和得來「政府的壓力,而是基於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戰略考量。Virkkunen 明確表示,歐盟希望在 AI 規則應用過程中「協助和支持」企業,避免錯失 AI 技術發展的機遇。
歐盟已宣布撤回原計劃的 AI 責任指令,並表示即將在四月發布的 AI 實踐準則將把報告要求限制在現有 AI 規則範圍內。今次監管方針的調整,顯示歐盟希望在維護市場秩序與促進創新之間尋求進一步平衡,也聆聽了業界的一些意見。Virkkunen 強調:「我們的數碼世界不能成為沒有規則的蠻荒之地。」這意味著企業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仍需要確保負責任的 AI 發展。
全球科技治理的新態勢
歐盟的 AI 監管政策調整的時機也剛好是在全球科技治理日趨複雜的時間點。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早前在巴黎 AI 峰會上抨擊針對科技巨頭的「苛刻國際規則」,延續了近年美國一直對歐盟科技監管過於嚴格的批評。雖然有聲音認為歐盟今次是向美國「跪低」,然而歐盟堅持這一政策調整源於自身競爭力提升的需求,而非「依賴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仍然保持其 AI 監管的核心框架。根據最近通過的 AI 法案,技術將根據其對人類健康和安全構成的風險程度分為三類,風險等級越高,報告要求越嚴格。同時,如 OpenAI 的 GPT-4 和 Google Gemini 等強大的 AI 模型也面臨額外的透明度要求。
企業仍需密切關注監管框架
今次政策調整為企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Meta 和 Google 等科技巨頭對實踐準則表示擔憂,認為可能會帶來「無法實現且技術上不可行的要求」。然而,考慮到歐盟市場的重要性,大型科技公司仍在很大程度上遵守歐盟規則。
而就算不是科技巨企,不同規模的企業都仍然需要密切關注歐盟新的監管框架,在合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空間。歐盟強調「開放營商」的同時,也堅持保護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意味著企業需要在創新與合規之間找到平衡點。另外,歐盟的這一政策調整實際上為 AI 創新提供了更大空間。減少官僚作風和繁文縟節的承諾,將有助於企業更高效地開發和部署 AI 解決方案。
全球 AI 治理新時代
歐盟的政策調整標誌著全球 AI 治理進入新階段。在促進創新與確保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將成為未來科技治理的主要課題。除了在技術上的競爭,目前國際形勢變得複雜,地緣政治和科技發展關係密切,日後的各種政策變化仍然需要保持關注,以便在業務上作出調整,管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