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為之前的三回文章來個總結。當大家想到「IT 即服務」(IT-as- a-Service),說的不單是雲系統或個別服務;所有可成為服務的 IT 功能,都應包含在內。例如啟動(provisioning)儲存裝置、啟動網絡/虛擬局域網段(vLAN segment)、啟動裸機伺服器(bare metal server)等。
下圖是企業 IT 即服務,與傳統 IT 的對比。
傳統 IT 的系統整合,每類組件都自成一角,接合點很少。大部分傳統 IT 工序要手動操作,不容易互相整合,自動化幾乎不存在,而每個組件──儲存、伺服器、網絡──有點像多座獨立的高塔。
在「IT 即服務」的新形勢下,傳統 IT 成為「IT 即服務」的環節之一,企業 IT 不可能一夜間轉型,新舊模式會在某段時間內並存。若我們由下而上看服務組件,保安、分析與自動化,都是重要的服務支柱。
視點往上移,第二層是傳統 IT 及雲組件,也包括裸機伺服器的啟動。企業會採用混合雲/混合 IT,當中包括公共組件、私營組件、企業現場設備、遙距設備,及裸機伺服器。配合雲系統,我們要考慮由各廠商與服務商提供的雲端部署方案,包括基礎建設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及軟件即服務(SaaS)。
在雲端部署之上,是協同服務(orchestration)。協同服務包括工序的啟動、停用、自動化,亦包括各種選項設定。不少企業的雲部署,都需要設定虛擬機器(VM),並將工序自動化。下圖顯示混合雲/混合IT,如何與協同服務配合。
目前市場上兩款認受性較高的協同引擎,是 IBM Cloud Orchestrator (ICO),及 VMWare vRealize。
協同服務之上,可以是 IBM 及/或第三方的服務層,例如雲端管理服務(Cloud Managed Services,CMS),可同時提供儲存裝置的啟用服務、網絡服務等。大家請兼顧技術和工序兩個角度,考慮服務層內的整合點(integration points),透過上層中介層或下層協同層,就能把服務層自動化或精簡下來。這個過程,需要多方持份者合作,包括企業、IBM 服務隊伍,及第三方服務商。
整個企業 IT 即服務模型最頂端一層,是中介服務(Brokerage service),例如 IBM CloudMatrix。這層服務根據企業製訂的業務及行業法則,提供實時報價及啟動資訊,令系統的效能與成本比例,時刻維持在最佳狀態。
終端用戶的入門網站,可設於中介層或協同層,視乎客戶系統的成熟程度,也視乎整個企業 IT 即服務模型,有多大百分比是直接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
總括來說,由於大部分企業已開始向雲端轉型,所以落實企業 IT 即服務的模型時,宜由下而上進行。各企業的雲端轉型,有自己的歷程和進度,了解到現階段進度,就能制訂整體企業IT即服務的藍圖。其中關鍵,是搞清楚企業 IT 工序──包括企業內部、第三方服務,及雲端服務供應商的工序──到底如何整合。IT 即服務,比雲端二字包含更寬廣的內容,大家宜把目光放遠,將工序及/或消耗性組件,連同服務一併籌劃。
「談雲說 IT」其他文章:
作者:張君俠
IBM 香港雲端運算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