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

打破三大網上零售迷思 Google 研究善用電商平台加強銷售力量

很多人都認為電子網購出現後就會打擊零售商,但這只是謬論,兩者之間不單止可以並存,而且能夠互相補足。最近 Google 與 Ipsos Media CT 和 Sterling Brands 作出一項研究,發現了網購和零售店舖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千絲萬縷,兩者能夠相連。零售商可以利用電商平台加強和客人之間的接觸和溝通。

20141130 23739

 

七成消費者愛以智能電話進行商品搜查

調查指出,有三分之二的顧客不能在實體店內找到目標物品,有 43% 的人會帶著灰心地離開店舖,另外有 71% 的消費者認為以智能電話進行搜查比店內找尋更重要,可見電子平台正好在此方面能夠補足,為顧客帶來更好購物體驗。

零售商其實大可以利用這些亮點去和消費者進行聯繫,如提供店舖資料、銷售物品讓顧客先有概覽,那麼就能乎合消費者需要。電子世界代表著新機會、新平台給予零售商和消費者接觸。

 

電子平台影響零售業的三大錯覺

研究指零售世界有三種錯覺,以為網路平台會影響門市銷售。但其實只要搞清事實,零售商都可使用電子平台協助銷售。

 

錯覺一:搜尋結果只引發給消費者網購
事實一:搜尋結果是個強大力量牽引顧客到店舖

通常人們認為上網搜索店舖,只會集中在網購網站,但其實有四分之三的消費者都會根據搜尋結果親身到訪店舖。他們會依靠從網頁所得來的資料,看看售賣物品、店舖地點、營業時間和價錢,如果有以上其中一些資料不齊全,同樣會令他們卻步,有四分之一的消費者會因為看不到足夠資料而放棄到訪消費。

那麼店舖要注意的是:電子媒介的力量很大,它們能把顧客和店舖聯繫,如零售商要提升營業額不妨多運用本地存貨廣告,廣告能向客戶提供有用資料如附近有沒有存貨。舉個例子,Macys.com 經常使用本地存貨廣告向顧客發佈詳細資料,Macys.com 集團市場策略部副主席指出:「本地存貨廣告幫助我們展示實際存貨及地點有很大幫助,消費者可以馬上決定去哪兒購物和買甚麼東西。」

由此可見如果店舖能夠於網上提供即時及齊全資料,對營銷可謂有莫大幫助。

 

錯覺二:當店舖顧客開始使用智能手機,表示失去了購買意欲。
事實二:零售商可以利用應用程式或手機網頁抓緊顧客注意。

電子傳媒是個平台傳遞店舖購物體驗予顧客,研究指出42% 的消費者在店裡以手機進行搜查,最多人使用搜索引擎(64%) ,過半數的消費者嘗試找尋零售商的網頁或應用程式,只有 30% 的消費者以手機找尋其他店舖資料。這代表零售商其實有個很好機會和顧客溝通,如能善用的話除了賺得金錢,同時也能避免他們轉向競爭對手。

Sephora 化妝品店在香港也有分店,他們使用手機去令顧客有更好購物體驗。他們推出了應用程式去支援顧客,指引他們貨品動向,讓他們為物品評分及回顧。Sephora 電子傳媒副主席 Bridget Dolan 指出:「我認為當顧客在店內使用應用程式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和他們溝通,手機能充當他們的店務員,他們能夠利用手機找尋他們心儀物品。」

由此可見,零售商可利用網頁,應用程式,手機廣告和搜尋結果幫助消息者,包括為他們導航及指引。

sephora
Sephora 推出應用程式,協助顧客有更好的購物體驗。

 

 

錯覺三:網上搜索會減低購買意欲和對店舖期望。
事實三:顧客逛店舖多於只為購物,而零售商可以針對他們需要。

有些店主會害怕今天的顧客購物前知道過多資料,最後可能一無所獲,或者店舖只成為一個快速交易平台。事實上,人們到訪店舖就表示已開展購物旅程,32% 的消費者先想想買東西後到訪店舖,有33% 的人到達店舖才細心調查和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東西。

受到認知是十分重要,消費者希望店舖會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提供服務;有85% 的人指出他們會喜歡拿著優惠卷到指定店舖進行消費。

比方說,店舖可以提供一些協議或優惠予消費者,如給他們最優惠的價錢在就近店舖,吸引他們馬上消費。同樣地,店舖可以提供一些附加服務如免費運送,買一送一等優惠。有64% 顧客喜歡在提供特定條件下消費,以及有54% 的人會讓親友知道自己買過的東西。

電子媒介是個很好的 B2C 平台,購物轉型是事實,但不代表網購的出現會令店舖變成夕陽行業。從前電視發明後有人曾預言,電台將會消失,但時至今天仍然很多人使用電台,其實只是轉型罷了,電台的對象是司機、地盤及護衛員等,只要能夠應對轉型期,並沒有甚麼會難阻店舖。

Source: think with Google

 

Tags : ecommerce
Chris Wong

The author Chris Wong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