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18 歲的 Zanini(Matteo Zanini)決定放棄布朗大學全額獎學金,選擇加入矽谷數據分析巨頭 Palantir 擔任研究員時,這決定震驚了所有人。這不只是一個高中畢業生的個人選擇,更反映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科技產業對傳統學歷制度的全面挑戰。Palantir 於 2025 年 4 月推出的「精英獎學金」(Meritocracy Fellowship)計劃,從超過 500 名申請者中僅選出 22 位高中畢業生,提供月薪 5,400 美元(約港幣 HK$42,120)的 4 個月帶薪培訓,表現優異者可直接獲得正式職位,完全跳過傳統大學教育。這個激進實驗背後,是行政總裁 Alex Karp 對高等教育體系的徹底批判,以及對「學歷至上」文化的正面宣戰。
矽谷巨頭的教育革命實驗
Palantir 的「精英獎學金」計劃不只是一個招聘項目,更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顛覆性挑戰。這個為期 4 個月的密集培訓計劃於 2025 年 11 月正式完成首屆課程,與傳統科技業實習生只能從事影印文件等瑣碎工作不同,Palantir 讓這些 18 歲的年輕人在入職第 3 天就開始參與真實政府項目、處理敏感數據,擁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權與責任。計劃結構更像密集式領導力訓練營,而非技術程式編寫訓練班,學員深入研讀林肯、邱吉爾、Frederick Douglass 等歷史人物傳記,參與即興表演課程提升溝通能力,甚至前往葛底斯堡戰場實地考察,然後才整合進入 Palantir 團隊擔任部署工程師。
該公司人事主管 Marge York 強調,學員雖然不需應付期末考試,但必須修習包括《聯邦論》、柏拉圖等「偉大作品」課程,學習獨立思考能力。Karp 本人雖擁有哈佛哲學系與史丹佛法學院頂尖學歷,卻在 2025 年第 2 季財報電話會議上直言:「無論你沒上過學,或讀過普通學校,還是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畢業,一旦進入 Palantir,你就是 Palantirian——沒有人在乎這些。這是科技業最好的憑證,來到 Palantir 你的職業生涯就穩定下來」。這番宣言除了挑戰學歷主義,也彰顯 Palantir 試圖建立新菁英標準的野心。
高等教育信任危機的數據真相
Palantir 的反大學立場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建基於美國社會對高等教育體系日益加深的不信任。根據 Pew Research Center 2025 年最新數據,70% 美國人認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正朝錯誤方向前進,55% 受訪者對大學在協助學生應對當前就業市場的表現給予負評。這種信心崩塌背後有多重原因:入門級職位持續減少、學費不斷飆升,以及曾經前景看好的電腦科學等領域正被 AI 進步所取代。
學生債務危機更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截至 2025 年 7 月,美國聯邦學生貸款總額達到 1.67 兆美元(約港幣 13.026 兆元),若加上私人貸款則高達 1.81 兆美元(約港幣 14.118 兆元),比 2007 年增長近 3 倍。平均而言 2025 年各學位類型的學生貸款債務超過 39,000 美元(約港幣 HK$304,200),其中 360 萬借款人債務超過 10 萬美元(約港幣 78 萬元),比 2018 年多出 110 萬人。與此同時就業市場對應屆畢業生並不友善:Kickresume 在 2025 年 7 月的報告顯示,58% 應屆大學畢業生仍在尋找穩定工作,相比之下千禧世代和 X 世代當年僅 25% 面臨類似困境。創投公司 SignalFire 的數據更顯示,自 2019 年以來前 15 大科技公司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已暴跌超過 5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7 月 Lumina Foundation 與 Gallup 合作的教育調查顯示,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信心 10 年來首次回升,從 2024 年的 36% 上升至 42%,支援大學「處於創新前沿」的比例更從 5% 增倍至 12%。這種矛盾現象反映社會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分歧正在加深,傳統教育體系正處於十字路口。
學位價值的經濟學辯論
面對 Palantir 等科技巨頭的挑戰,學術界並非全盤接受。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強調,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薪資溢價仍維持在 75% 至 80% 的高水平,投資大學教育的回報率甚至超過股市、房地產和創業。他將這種 AI 驅動的自學模式比作「抄朋友作業,然後試圖在期末考獨自解題」,認為真正自學成才的人非常稀少。Deming 亦提醒,即使成功如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喬布斯(Steve Jobs),這類輟學創業者在總人口中仍是「微乎其微」,不應將個案視為普遍規律。
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 2024 年底發布的報告提供了更全面的投資回報率(ROI)分析:平均學士學位終身投資回報率高達 681.95%,中位數甚至可達 1,041.85%。然而這數字掩蓋了重要細節——畢業後首 10 年,平均學士學位投資回報率實際上是負 4.09%,平均需要在勞動力市場工作 11 年才能收回投資。更關鍵的是不同專業之間投資回報率差異極大:商業金融學位終身 ROI 高達 1,842.38%,電腦工程為 1,743.81%,但教育學學士學位 ROI 卻是負 55.43%,代表 149,407 美元(約港幣 116.5 萬元)的損失。
Strada Education Foundation 2025 年 10 月發布的分析則指出,70% 公立大學畢業生可以預期獲得正面投資回報,但這也意味著有 30% 畢業生投資失敗。更令人擔憂的是約 40% 開始大學學業的學生最終無法完成學位,這些中途輟學者往往陷入比選擇不上大學的同儕更差的財務困境——他們背負債務卻沒有學歷帶來的薪資溢價。
科技業掀起無學歷就業浪潮
Palantir 並非唯一質疑學歷必要性的科技企業,整個矽谷正經歷一場「技能優先」的招聘革命。Google、Apple、IBM 等科技巨頭已經取消許多職位的學位要求,轉而關注應徵者實際技能與項目經驗。Indeed 招聘實驗室研究顯示,不列出教育要求的職位廣告比例大幅上升,愈來愈多職缺改為列出技能或證書要求,而非四年制學位。IBM、Cisco、Walmart 等大型僱主正積極推行技能優先招聘計劃,重塑人才篩選標準。
這種轉變背後是 AI 工具普及大幅降低了創業與學習門檻。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 年 10 月的報告預測,AI 預計將取代 9,200 萬個工作機會,但同時也將創造 1.7 億個新職位,未來勞動力必須為 AI 原生環境做好準備。Hult 國際商學院數據顯示,94% 在大學接受過某種形式 AI 訓練的畢業生表示這對他們有益,帶來更高工作穩定性(47%)、工作中更多尊重(42%)、更快晉升速度(34%)以及更高起薪(34%)。
Stack Overflow 2024 年開發者調查證實,雖然許多開發者確實擁有學位,但相當數量的從業員是通過其他途徑進入科技領域,證明「無學位科技工作」是可實現的替代路徑。前端網頁開發、UX/UI 設計、數據分析等職位,成為 2025 年最容易無學位進入的高薪科技職位。
天才教育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
這場 22 人的小規模實驗正在撼動美國教育根基,但其結果仍充滿未知。有趣的矛盾是,部分入選 Palantir 計劃的學員本身就是史丹佛、賓州大學等頂尖學府錄取者。即將加入計劃的 Sebastian Tan 坦言:「我擔心會花 4 年學習技術和理論,但無法真正應用」,不過他也承認「我媽媽真的很希望我去大學」,並計劃最終還是在 2026 年秋季入學史丹佛。這種猶豫反映出即使在最積極參與者心中,傳統學歷的象徵價值與社會期待仍然根深蒂固。
Karp 在其新書《The Technological Republic》中的激進宣言震撼教育界:「你在學校和大學學到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一切,在知識上都是錯誤的」。他批評美國大學不透明的招生政策破壞了菁英制度與卓越標準,導致值得培養的學生因任意和膚淺標準被拒之門外,在缺乏菁英制度下,校園已成為極端主義和混亂的溫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Palantir 聯合創辦人包括 Peter Thiel 和 Joe Lonsdale 在內,都公開支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一所以言論自由和「反覺醒」哲學為基礎的私立四年制爭議學校,顯示他們反對的並非教育本身,而是現有體系的意識形態傾向。
Palantir 今年股價已飆漲超過 160%,成為 2025 年標普 500 指數表現最佳股票。這種市場表現為其教育實驗提供了強大說服力與資源支援。然而將少數成功的輟學創業者個案擴大為普遍規律,存在倖存者偏差的風險。
在 AI 重塑工作與學習方式的時代,成功路徑確實不再單一。關鍵問題不是「大學是否必要」,而是「甚麼樣的教育能真正創造價值」。究竟是「自學者正在取代傳統大學畢業生」,還是「大學依然不可或缺」,答案可能要等這一代年輕人走完人生才能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 Palantir 的實驗已經迫使整個教育體系重新思考:在一個知識獲取成本趨近於零的時代,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究竟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