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於 2025 年 10 月 31 日宣布,5,000 億元人民幣(約 5,400 億港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全部投放完畢,共支援 2,300 多個項目,預計撬動項目總投資約 7 萬億元人民幣(約 7.56 萬億港元)。這項政策工具從 9 月 29 日宣布設立到 10 月 31 日完成全部投放,僅用一個月時間,創下中國政策性金融工具啟動速度的新紀錄。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資金重點投向數碼經濟、人工智能、消費基礎設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等城市更新領域,本次工具亦加強了對經濟大省的支援,同時支援一批符合條件的重要行業、重點領域民間投資項目。

三大政策性銀行協同發力新興產業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在此次資金投放中扮演關鍵角色,分別投放 2,500 億元(約 2,700 億港元)、1,000 億元(約 1,080 億港元)和 1,500 億元人民幣(約 1,620 億港元)。這三家機構在 9 月 29 日同日成立基金公司並完成首批投放。與 2022 年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相比,本次新型工具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更側重於提振消費和新興產業領域。國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資 6 億元人民幣(約 6.48 億港元)支援河南中州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續建項目,通過構建全流程智能製造體系,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農發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則在浙江支援農產品倉儲物流項目,建立涵蓋農產品全品類交易、農業全產業鏈服務的一站式批發倉儲中心,輻射浙南、閩北地區。
數碼經濟與人工智能成投資重點
在本次 5,000 億元人民幣(約 5,400 億港元)資金投放中,數碼經濟和人工智能領域獲得優先支援,反映出中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產業的高度重視。李超在發布會上特別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人工智能+」行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設立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民營企業達 25.4 萬戶。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商業轉化的全鏈條各環節,活躍在各行業應用第一線。不少民營企業已率先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例如有企業通過工業視覺質檢大模型,將新能源電池產線缺陷率從千分之三降至萬分之五。這種技術創新除了提升生產效率,也為相關產業的高質素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城市更新與基礎設施建設並重
除了新興產業,本次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大力支援傳統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特別是交通、能源、地下管網建設等城市更新領域。消費基礎設施作為另一重點投向,期望能通過改善消費環境來提振內需,促進經濟內循環。這種投資策略反映出中國政府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级的同時,也注重補齊傳統基礎設施短板的平衡思路。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除了能夠改善居民生活質素,還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對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是工具重點支援的三大方向,這些領域的協同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大省與民間投資獲重點扶持
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資金分配上加強了對經濟大省的支援,這些省份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其投資項目的順利推進對全國經濟穩定至關重要。同時政策也特別關注民間投資項目,支援一批符合條件的重要行業、重點領域的民營企業項目。這種支援民間投資的取向,體現出政府激活市場活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導向。李超表示,發改委將多措並舉支援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引導,民間資本有望在新興產業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形成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快速形成實物工作量推動高質素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各地方和有關中央企業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這一表述強調了政策執行的緊迫性和實效性,要求各地將資金快速轉化為實際建設成果。從政策宣布到資金投放完畢僅用一個月時間,這種快速、高效的特點在本次政策工具的設立與投放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政策性金融工具將為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高質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預計這 7 萬億元人民幣(約 7.56 萬億港元)的項目總投資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釋放,對穩定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升級產生深遠影響。
對企業的影響與未來趨勢
這項規模達 5,000 億元人民幣(約 5,400 億港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參與數碼經濟、人工智能、城市更新等重點領域的企業,有望獲得政策性資金的資本金支援,降低融資成本並加速項目啟動。未來隨著這些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並形成實物工作量,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將受益,從而帶動整體經濟活力提升。中國政府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導投資方向的做法,預計將成為常態化政策工具,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持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