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HKCLR)今日正式發布香港首個自主研發、基於先進人工智能模型的天狼星系列四足機械人及人形雙臂操控平台,標誌著香港在具身智能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出席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具身智能技術與產品發布會並進行致辭。
具身智能技術突破傳統應用邊界
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學交叉的前沿領域,實現讓機械人透過身體與環境動態交互進行自主學習和進化的關鍵功能。有別於傳統機械人依賴預設程式和額外感應器,HKCLR 最新發布的天狼星系列四足機械人採用創新差分驅動系統,顯著增強緊湊性和負載能力,能夠在複雜環境中執行跳躍、爬樓梯等高難度動作。香港中文大學竇琪教授表示,團隊利用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純視覺解決方案,無需任何額外感應器即可實時分析內窺鏡圖像,實現精準、高效及安全的自主操作。
這項技術突破具有重要的產業意義。據市場研究數據顯示,到 2032 年全球倉庫自動化市場總值預計將增長至 614.6 億美元(約港幣 4,793.88 億元),2024 至 2032 年間的年均增長率將達 15.93%。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發布會致辭時強調,這次技術和產品發布與特區政府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的策略緊密契合,展現了政、產、學、研高效合作的成果。
物流機械人應用場景加速拓展
HKCLR 總監劉雲輝教授自 1995 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以來,一直潛心研發機械人及其應用,他開發的智能自動叉車已在世界各地物流業界廣泛應用,其初創公司更發展為獨角獸企業。劉教授領導的團隊專注四項與物流相關的機械人技術研發方向,分別為先進感應與感知技術、人機協作、智能操控機械人及無人駕駛操控,涵蓋機場自動化、倉庫自動化、貨櫃碼頭自動化等應用場景。
根據物流科技行業專家分析,到 2025 年自主移動機械人(AMRs)和視覺導航自動叉車(AGV)將大幅增強倉庫揀貨、包裝和分類能力,協作機械人(cobots)的使用將顯著增加。物流業專家 Nieves 指出,企業必須改變對自動化完全取代人力的看法,保護工人利益的同時擁抱自動化是可能的。HKCLR 研發超低型重載智能運輸平台可替代傳統工人在建築樓宇等約束空間內完成重載運輸任務,正是體現人機協作的理念。
政府政策全力支援 AI 產業化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 2025 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香港具備科研、資金、數據、人才優勢,並有豐富應用場景,有望成為全球 AI 發展樞紐。特區政府將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促進 AI 在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實現「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
為支援這一戰略目標,政府推出多項具體措施:撥款 30 億港元推出「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支援本地資助院校吸引 AI 領域國際科研頂尖人物來港;預留 10 億港元於 2026 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 AI 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於北區沙嶺地區公開招標約 10 公頃數據園區開發用地,提供高級運算設施。這些政策配套為機械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人形機械人產業迎來商業化元年
2025 年被業界視為人形機械人「破圈」之年,從實驗室走向工廠的應用將更為普遍。根據產業藍圖預測,人形機械人將以工廠流水線物料轉移(2024-2030 年)、公共服務、初階家務、租賃與進階家務四個階段進入人類社會。BMW、Tesla、Hyundai 等國際大廠已逐步在工廠導入機械人,而中國優必選生產的 Walker S1 機械人已在比亞迪、吉利極氪等工廠完成實訓,效率提升約一倍、穩定性提升約三成。
香港科技大學與比亞迪汽車於 2025 年 7 月成立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比亞迪將於未來數年投入數千萬港元支援實驗室運營,充分整合科大在人工智能、機械人學等領域學術優勢與比亞迪產業經驗。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將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從研發到商業應用的轉化過程。
香港邁向國際創科中心願景
展望未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特區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為創科界創造有利條件,與各界一同實現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港投公司亦計劃籌辦首屆「國際機械人大會」,讓內地和國際上最頂尖的機械人公司展示其產品,同時聯動業界、學術界以及投資界,就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進行深度交流。
HKCLR 將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的創新研究及商業化落實,為機械人產業邁向智能化、高階化注入新動能。隨著更多突破性技術落實應用,香港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產業版圖中佔據重要位置,成為連接國際與內地市場的關鍵橋樑。
資料來源: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