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企業 OpenAI 正式宣布與晶片製造商 AMD 簽訂大規模合作協議,將採購總耗電量達 6 吉瓦處理器,同時獲得認股權證可按每股 0.01 美元價格購入最多 1.6 億股 AMD 股份,相當於該公司約 10% 股權。業界預計這項協議總值達數十億美元,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形容合作能加快建設運算能力,滿足人工智能發展所需。
採購規模龐大 首批明年下半年交付
根據 OpenAI 與 AMD 公布的正式協議,OpenAI 承諾採購總耗電量達 6 吉瓦的 AMD Instinct 系列 GPU,首批 1 吉瓦的 MI450 晶片將於 2026 年下半年開始部署。業界估算每 1 吉瓦運算能力建設成本約 500 億美元,當中三分之二用於購買晶片及配套基礎設施。OpenAI 高層表示 MI450 晶片屬 AMD 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處理器,目標是與 NVIDIA 最新 Blackwell 系列產品競爭。
AMD 財務總監 Jean Hu 表示,與 OpenAI 的合作預計為 AMD 帶來數百億美元收入,同時加快 OpenAI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她強調協議為雙方創造重大策略性協同效應及股東價值,預期對 AMD 非通用會計準則每股盈利有顯著增益作用。
挑戰 NVIDIA 壟斷地位 供應鏈分散佈局
在兩星期前,競爭對手 NVIDIA 宣布計劃向 OpenAI 投資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雙方承諾部署 10 吉瓦全新數據中心容量。相比之下,AMD 過去數年一直努力將自身定位為 NVIDIA 人工智能晶片及軟件的可靠替代選擇,目標是縮窄與 NVIDIA 的技術領先優勢差距,並已成功贏得 Microsoft 及 Meta 等企業客戶訂單。
業界分析指出 OpenAI 與 AMD 深度合作,雙方近期緊密磋商以確定 MI450 晶片規格。消息人士透露 OpenAI 很可能成為 AMD 新一代技術最大客戶之一。在 6 月舉行的年度人工智能會議上,Sam Altman 與 AMD 行政總裁 Lisa Su 同台宣布合作關係,Sam Altman 當時表示對 MI450 規格感到驚訝,認為聽起來不可思議。
OpenAI 現時主要依賴 NVIDIA GPU,透過運算服務供應商 Microsoft、Oracle 及 CoreWeave 採購。除了與 AMD 合作,OpenAI 亦正與 Broadcom 合作開發自家人工智能晶片,並聘請曾領導 Google TPU 項目的主管負責相關工作。Microsoft 亦自行研發人工智能晶片 Maia,OpenAI 有為該項目提供意見。
分析認為 OpenAI 分散供應商策略合理,因為人工智能運算需求遠超現有產能,同時有助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帶來的風險。AMD 數據中心 GPU 總經理 Andrew Dieckmann 強調,AMD 人工智能晶片運作成本及購置成本均較低,除了性能具競爭優勢,更能提供雙位數百分比的顯著成本節省。
融資挑戰嚴峻 債務負擔持續增加
OpenAI 近期簽署多項大型基礎設施協議,總承諾運算容量達 23 吉瓦。除 AMD 的 6 吉瓦及 NVIDIA 的 10 吉瓦外,OpenAI 亦承諾未來 5 年向 Oracle 採購價值 3,000 億美元運算能力,並與 Oracle、SoftBank 及其他開發夥伴合作在美國興建合共 7 吉瓦耗電量的數據中心。按 OpenAI 自身估算,這些協議總開發成本將遠超 1 萬億美元。
批評者對這類大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協議的循環結構提出疑慮,因為 OpenAI 構想的龐大數據中心如何融資或供電仍存在不確定性。OpenAI 自 2022 年推出 ChatGPT 以來增長速度空前,收入按年度化基礎已飆升至約 130 億美元。然而公司因模型開發、市場推廣及招聘的高昂成本仍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 AMD 協議安排,OpenAI 可選擇直接購買晶片或透過第三方雲端公司租用。知情人士指出,OpenAI 近期簽署的協議屬長期性質,將以營運支出方式分期支付,意味公司無需預先投入數千億美元。公司高層押注 ChatGPT 每周 7 億用戶數量能穩步增長,並將付費訂戶比例從目前 5% 水平提升。OpenAI 亦正探索新收入來源,包括最近推出的購物功能,以及與前 Apple 明星設計師 Jony Ive 合作設計的人工智能裝置。
OpenAI 至今已籌集約 600 億美元資金,現正尋求依靠合作夥伴的資產負債表及債務市場來滿足龐大電力需求。公司一名高層透露,OpenAI 計劃運用 NVIDIA 股權投資,借助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地位從貸款機構獲得更優惠條款。
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加劇 行業格局面臨重組
OpenAI 與 AMD 的協議反映人工智能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大企業正投入巨額資本建設運算基礎設施。業界普遍認為,未来數年雲端服務供應商及各國政府將投入數千億美元興建圍繞 GPU 的全新數據中心集群,期望加快尖端人工智能模型開發過程。
Sam Altman 曾表示人工智能對運算能力的需求遠超當前產能。他正嘗試刺激基礎設施發展,同時將技術供應鏈中的關鍵企業與其初創公司更緊密聯繫。協議亦突顯人工智能企業經濟體系循環特性日益明顯,資本、股權及運算能力在同一批建設及驅動技術的企業之間流通。分析師擔心若產業鏈任何環節開始減弱,整個體系可能面臨真正壓力。
對 AMD 而言與 OpenAI 合作既是商業里程碑,亦驗證其下一代 Instinct 產品路線圖。AMD 數據中心主管 Forrest Norrod 在近期投資者會議上自信表示,即將推出的 MI450 GPU 將超越任何競爭對手硬件,包括 NVIDIA Rubin Ultra。他形容產品為公司「無星號世代」,目標是在人工智能訓練及推理領域提供領先性能。
業界將 MI450 推出與 AMD 在 2021 年的「Milan 時刻」相提並論,當時 EPYC 伺服器處理器協助公司打破 Intel 在伺服器市場的壟斷地位。AMD 在過去數年一直落後 NVIDIA 人工智能加速器市場,現時憑藉旗艦客戶站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前線,有望改變競爭格局。市場關注 AMD 能否透過 2026 年下半年推出的 MI450X 機架級解決方案,真正挑戰 NVIDIA 在數據中心 GPU 市場的主導地位。